疫毒痢又称疫痢、时疫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发于夏秋季节,以2~7岁儿童为多见。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菌痢。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腹痛 抽搐与惊厥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治疗周期:3-7天
治愈率:10%
常用药品: 枯草杆菌活菌胶囊 龙虎人丹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忌生冷。
本病是由于染有疫毒的不洁之物,从口入腹,蕴伏肠胃,为其主要发生原因。着凉、疲劳、饥饿,以及其他疾病后体弱未复,则为发生本病的诱因。夏秋之季,湿热内盛,脾胃受困。小儿脾胃脆弱,秽邪疫毒最易入侵,毒聚肠中,其正气尚盛者与邪相争,则湿从热化,热盛化火,内窜营分,进迫厥阴、少阴,则可出现壮热、神昏、抽风的邪实内闭;若正不敌邪或在闭厥的同时,又可伴见正气不支的虚脱证。
湿热疫毒之邪多形成于夏秋季节,加之其时气候炎热,人们喜嗜生冷,尤易导致邪从口人,蕴结胃肠,逆乱气机,燔灼气血而病。病变主要在气分胃肠,可内陷心营,甚者可致内闭外脱。湿热疫毒之邪壅滞肠道,燔灼气血,为疫痢的主要病机。疫毒之性猖獗,伤人最速,故发病急骤,热毒鸱张,气血瘀滞,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热毒燔灼,耗伤气血,互为搏结,化为脓血下利,或暴注下迫;热盛阳明,灼伤津液,则壮热口渴;热扰于上,攻及脾胃,故头痛烦躁,腹满不食,呕吐恶心;舌红、苔腻,脉滑疾,为热毒炽盛之征象。若疫毒蒙蔽神明,引动肝风,则见神昏惊厥;若热毒鸱张,郁结肠腑,气机逆乱,可见暴利致脱。疫毒痢病总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为主。结合不同证候表现,可分别兼以除积导滞,或凉血平肝,或救逆固脱等。
疫毒痢患儿如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并发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等)。慢性疫毒痢发生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表现为干燥性眼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严重者可出现脚气病及坏血病。后者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肠部溃疡深者可致大量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紊乱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
发病急骤,腹痛 剧烈,里急后重 频繁,痢下鲜紫脓血,呕吐频繁,寒战 壮热,头痛 烦躁,精神极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惊厥 抽搐 ,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 ,苔黄腻 或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临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 ,神昏谵语,呕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1、血常规检查 在急性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时常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外观黏液便及脓血便,镜下见较多红、白细胞,以及吞噬细胞。
(2)粪便培养:约70%以上可培养出致病菌。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取粪便的脓血部分做培养。标本应新鲜。阳性者做药物敏感试验。
(3)粪便细菌抗原检测: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荧光表菌球法、乳胶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PCR直接检测法等,是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的诊断方法。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小儿暑温 作鉴别。小儿暑温亦发生在夏秋季,也有高热、抽搐、昏迷 ,但其高热不在第一天,并且始终无脓血便。
1、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IEC)肠炎 本病发病季节与病症极似菌痢,也表现为发热、腹泻、脓血便,也发现有类似中毒型痢疾的表现。鉴别需依据粪便培养,培养结果:痢疾杆菌阴性,发现有大肠埃希杆菌,再用此大肠埃希杆菌菌液滴入豚鼠眼结膜囊内24h后如发现豚鼠结膜充血有炎症反应,即可确诊为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
2、空肠弯曲菌肠炎 本病发病季节与临床经过也类似菌痢。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症状表现发热、腹泻,先为稀便,以后可表现为脓血便,类似痢疾。鉴别需依据粪便培养。采用微需氧43℃培养法,可培养出空肠弯曲菌。
3、沙门菌肠炎 以小婴儿多见,粪便多样化为其特点,开始为稀便,以后可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易误诊为菌痢。鉴别首先发病年龄不同,痢疾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小婴少见。准确鉴别需依据粪便培养。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内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治疗周期:3-7天
治愈率:10%
常用药品: 枯草杆菌活菌胶囊 龙虎人丹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辨证论治
毒邪内闭
【证见】
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谵妄,甚则反复惊厥,神志昏迷,或痢下脓血,小便黄赤,或虽未见下痢症状,但肛检有脓血便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肠解毒,泻火开闭。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马齿苋,凤尾草。水煎服,每日1-2剂。
昏迷惊厥者,加钩藤、水牛角(先煎),研服至宝丹半粒。壮热不退者,加寒水石、紫雪散(吞)。恶心呕吐者,加玉枢丹,分2次吞服。大便量少,或无粪便,肚腹作胀者,加生大黄(后下)、枳实。
2、中成药
(1)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2)泻痢宁,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
(3)治痢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4)香连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菌痢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芩,黄连,木香(后下),葛根,槟榔,白芍,甘草。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
内闭外脱
【证见】
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温,脉细数无力,皮肤见有花纹,口唇紫绀,或口吐咖啡状物,呼吸浅促,节律不匀,目光无神,神志不清。
【治法】
扶正固脱,潜阳熄风。
【方药】
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人参(另炖),熟附子。水煎服,每日1―2剂。
汗出不温或抽搐者,加龙骨、牡蛎(先煎)。呼吸浅促不匀者,加五味子、山茱萸。口唇青紫、舌黯红者,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大便有脓血者,加白头翁、苦参、葛根。若病情好转后,则按治痢法则随证施治。
2、中成药
(1)人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人参北芪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救逆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2剂。
疫毒痢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大黄适量,研为细末,过筛,醋调为膏,用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苦参适量,烘干研为细末,过筛。每次6~8克,用开水调为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针灸疗法 高热惊厥者,针人中、百会、内关、风池穴,中强刺激。如见脱证,针人中、中冲穴,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4-5分钟捻针1次,并可同时艾灸气海、百会。呼吸不整者,可频频针刺会阴穴。
3、推拿疗法 推大肠、分阴阳,推上三天、退下六腑,揉龟尾,推下七节,推上七节。
4、饮食疗法
马齿苋粥:马齿苋500克,粳米100克。马齿苋洗净,捣烂后过滤取汁,与粳米煮成稀粥,分次食用,主治湿热赤白痢。
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200克(干品50克),绿豆100克,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服3~4日。主治湿热赤白痢。
白头翁饮:白头翁50克,金银花30克,木槿花30克,白糖30克。将前三味药加水煎,取浓汁200毫升,加白糖温服,每日3次。主治湿热赤白痢及疫毒痢。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
③、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
适宜饮食
马齿苋粥:马齿苋500克,粳米100克。马齿苋洗净,捣烂后过滤取汁,与粳米煮成稀粥,分次食用,主治湿热赤白痢。
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200克(干品50克),绿豆100克,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服3~4日。主治湿热赤白痢。
白头翁饮:白头翁50克,金银花30克,木槿花30克,白糖30克。将前三味药加水煎,取浓汁200毫升,加白糖温服,每日3次。主治湿热赤白痢及疫毒痢。
鹿肉
鸭蛋
鸡蛋
鸡肉
杏仁
腐竹
白扁豆
沙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