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是指口腔粘膜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等。婴幼儿时期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分泌少,口腔粘膜比较干燥,有利于微生物繁殖,易患口腔炎。常见的口腔炎有疱疹性口腔炎(单纯性的疱疹病毒感染)、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和维生素B 、C缺乏等。本病的特点是口腔破损并感染,出现流延、疼痛(婴儿表现为哭闹、拒食)、发热。治疗要点是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严重者全身用药。预防本病的重点是做好口腔卫生保健,预防原发病,增强机体抵抗力。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3%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鹅口疮
就诊科室:口腔科学 口腔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2周
治愈率:99%
常用药品: 丁硼乳膏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500元)
平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
西医学认为,细菌感染性口腔炎常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这些细菌在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低下状况下,若口腔不洁,则致细菌量繁殖,从而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损伤。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较厚的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疱疹性口腔炎的致病原是工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皮肤出现红疹,并迅速出现渗出而形成水泡。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为外感邪毒,或食伤,素体蕴热及阴虚等。风热外感,引动心脾两经内热,蒸于口舌黏膜而发为口疮。食伤于脾胃,则致心脾积热,火热上灼口舌;或复感受外邪,熏灼口腔,皆可致疱疹、溃疡发生。如若素体阴虚,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热熏口腔亦可发为口疮。本病属急性者易治,若溃疡反复发作,正气亏虚者病程迁延而难治。
1、向患者介绍有关口腔卫生及护理的常识,每天观察患者口腔内感觉及味觉有无变化;
2、保持口腔卫生,用软牙刷刷牙,选用非刺激性洁牙剂;
3、进食后30分钟用复方硼酸溶液、3%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含漱;
4、忌烟酒、避免食用过热、过凉、辛辣、粗糙的刺激性食物。
可能并发复发性鹅口疮。
由于口腔炎的原因不同,症状也不同。临床上分为卡他性、口疮性、水疱性、蜂窝织炎性、伪膜性、溃疡性及丘疹性等类型。
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黏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1、患有卡他性口腔炎时上述症状最明显;
2、口疮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上患有白色或者灰白色呈小圆形的坏死病灶,其周边围着红色边缘;
3、患水疱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舌部及嘴唇的内侧发生透明样的水泡,经3—4天水疱破溃后,出现暗红色的烂斑;
4、在患口蹄疫时,水疱还发生于蹄冠、蹄踵、趾间及乳房并伴有热感,另外此病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5、患蜂窝织炎性口腔炎时,可见到嘴唇、上颚及呼吸道周围出现波动样肿胀,压迫后往往出现捻发音;
6、患伪膜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上患有干酪样,有点发白乃至带有灰黄色的伪膜,这种伪膜是由纤维素和坏死组织组成的;
7、患溃疡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上发生溃疡,并出现组织缺损;患丘疹性口腔炎时,在嘴唇的内侧及周围、舌部、全口腔内多发生呈黄白色稗子粒大小的扁平的小结节,传染力非常强。
依据临床症状再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口腔内镜检查。
一、口腔炎诊断
1.病史:细菌性口腔炎起病前常有急性感染史;疱疹性口腔炎可有本病接触史。
2.临床表现:见上述临床表现部分。
3.血常规检查:细菌性口腔炎白细胞总数升高;疱疹性口腔炎白细胞数多正常。
4.组织病理检查:取水泡底部组织染色,可见到多核巨细胞,细胞核内有嗜伊红病毒颗粒,电镜下观察,能见到六角形单纯疱疹病毒仅次于细胞核中央。
二、口腔炎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由柯萨奇a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
就诊科室:口腔科学 口腔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2周
治愈率:99%
常用药品: 丁硼乳膏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500元)
口腔炎西医治疗
1、六神丸: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2毫升凉开水浸透成稀糊液备用。用前先清洁患者口腔,然后用细长棉签蘸上六神丸液涂于溃疡面,以餐前1~15分钟用药为佳,每天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药5分钟即可起到止痛效果。小溃疡1。2天可痊愈,溃疡面较大者5天痊愈。
2、云南白药:用云南白药外敷口腔溃疡创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愈。
3、维生素C :将维生素C药片1~2片压碎,澈于溃疡面上,闭口片刻,每日2次。
4、甲氰咪胍:将甲氰咪胍1~2片研成细末,用棉签蘸药粉涂于溃疡面上,10分钟内不要饮水,每日2次。
5、六味地黄丸: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8克
6、庆大霉素:用消毒棉签蘸取庆大霉素4万单位2毫升注射液轻涂口腔内溃疡面,数分钟后再涂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后和睡前,漱口后涂上药液,一般2~3日即愈合。
口腔炎中医治疗
1、风热袭表
【主症】唇舌、两颊部出现红疹,有时迅速演变成疱疹,逐步形成溃疡,红肿、疼痛、流涎。
【次症】常伴发热,或恶寒,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风热外袭,口疮初起,起病急,病情较轻,口疮红肿,可见溃疡形成,但无溃烂融合成片,且全身热毒不盛,均提示为风热之邪外束肌表所致。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验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板蓝根、薄荷、甘草梢。发热重者加柴胡;小便黄赤者加通草、车前草;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咽痛者加射干、虎杖。
2、脾胃积热
【主症】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多啼烦躁。
【次症】牙龈红肿,口臭涎多,或发热面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滞。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过饮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内伤,食积化热,灼伤口、唇,故见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食积于内则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验方】凉膈散加减:黄芩、黄连、栀子、生大黄(后下)、连翘、竹叶、薄荷、芒硝、甘草、蜂蜜。口渴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少者,加生地、通草;溃烂不收口者,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实者,可选用清热泻脾散清泻心脾积热。
3、心火上炎
【主症】口腔、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赤,疼痛剧烈,进乳食困难。
【次症】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少,脉细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心之本系于舌,心之脉布于舌上。心火上炎,灼伤脉络,则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心烦不安,舌尖红。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短赤。
【治疗原则】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验方】泻心导赤汤加减:黄连、生地、竹叶、通草、白茅根、灯芯草、车前草、甘草。热盛者,加栀子、黄芩;热伤津液,口干欲饮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烦闹多啼者,加黄连、珍珠母。
4、虚火上浮
【主症】口舌溃疡反复发作,或经久难愈。色淡红,稀疏,疼痛较轻。
【次症】神疲颧红,口干不渴,常见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指纹淡紫,脉细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小儿口疮病理因素多为火热,病患较久,易耗阴液,阴虚不能制火,则虚火上炎,故见口疮反复发作,神倦颧红,盗汗,手足心热等证。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验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丹皮、玄参、五味子、麦冬等。邪热稽留,耗伤津液者,加石斛、旱莲草、沙参等;肝肾阴虚者,加肉苁蓉、女贞子、菟丝子;盗汗少寐者,加酸枣仁、龙骨(先煎);午后潮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针灸治疗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钟。还可选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穴,穴位注射,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每穴注射维生素B1 0.5ml,或当归液1.0ml。还可用点刺法,即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溃疡面上点刺放血,多用于溃疡红肿较甚,愈合较慢者。耳针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次,双耳交替使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专业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以清洁口腔,减少口腔细菌繁殖。也可按医嘱用药清洁口腔,如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诺溶液(含漱)清洗,清除分泌物及腐败组织、可减少继续感染,适用于各种口腔炎。清洗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动作应轻、快、准,以免引起呕吐。
2、按医嘱局部涂药:疱疹性口腔炎及溃疡性口腔炎患处涂2.5%~5%金霉素鱼肝油或1%复方龙胆紫溶液,每日2~3次。亦可用疱疹净或西瓜霜粉剂涂患处,伴口唇干裂可涂用石蜡油或抗生素软膏;鹅口疮用1%的复方龙胆紫溶液涂患处,每日1~2次,或用制霉菌素,每次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每日3~4次。
3、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护理口腔后要及时洗手。
4、疼痛的护理:饮水或口腔护理时刺激病变局部而加剧,因而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酸、碱、辣、热、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一定要轻、快、准,清洗时棉签在溃疡面上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对疼痛较重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止痛,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康复。
日常护理
1、清洁口腔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或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硼酸水,每天为口腔清洗数次。
2、局部用药清洗后涂上龙胆紫。涂药不宜在饭后进行,动作应轻柔、迅速、准确,尽量减少痛苦,以免其产生畏惧心理,拒绝治疗和影响喂养。
3、饮食供给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食物应营养丰富,注意色、香、味的调配,以促进食欲。同时,忌给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过热、过酸或过咸,以减轻疼痛。
4、增强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日常保健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咽部疾病与全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保持强健的体魄是预防口腔炎最基本条件之一。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多进行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休浴。常用冷水洗澡、擦身,能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对冷热的适应能力、提高抵抗力。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应注意天气的冷暖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活动出汗后不要马上到阴冷地方或吹风、冲冷水澡等。睡觉时应关上电扇,避开风口处。在流感易发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免相互传染。可服用一些预防感冒的中药,如板蓝根冲剂等。
3、注意口腔和鼻腔卫生,防治口、鼻疾病:咽位于口、鼻后下方,与口、鼻直接相连,口腔、鼻腔、鼻窦的慢性感染常因病毒、细菌、脓液等波及咽部粘膜而导致咽炎。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治疗牙周疾病。
食疗保健
1、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蜂蜜
鹅肉
芝麻
莲子
白酒
鸭蛋
鸭血(白鸭)
鸭肉
苹果胡萝卜泥
苹果草莓汁
小米素羹
小米枣仁粥
白菜炒干丝
西瓜瘦肉汤
牛奶玉米汤
牛奶冬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