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丧偶综合征是指人突然失去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所产生的适应性障碍。由于来自丧失了自己最知心、最体己的亲人,孤苦伶仃地去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的挑战,其心理反应往往出乎意料的强烈。轻的可表现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16%
易感人群: 成年人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抑郁症 老年期抑郁症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精神科 心理咨询科
治疗方式:心理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左右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盐酸阿米替林片 奋乃静注射液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同,三甲医院一般5000-10000元
亲人和朋友加强丧偶者的心理关怀
由于在突然失去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后,其心理反应往往出乎意料的强烈。轻者可表现出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相对短暂;重者可表现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等。这些表现往往与个人的承受能力有关。
子女们应创造条件,为居丧者转换一个生活空间。诸如,把原来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接到子女家同住,多说说话,与孙辈逗乐;如老人健康情况尚可,不妨陪同作一次旅游,让老人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山水风光中产生好心情,摆脱内心的苦闷。渡过心理危机期后,居丧者不宜把自己关在家里,应走出去访问老同事、老朋友,温故叙旧,谈谈家常。特别是应与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们寻找共同的乐趣,以充实生活。
患者由于长期走不出丧失配偶的阴影易导致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
“丧偶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这些症状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消失,但也有少数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饮食无味、夜不能眠、面黄肌瘦、呆木迟钝,迅速变得苍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而自杀。可根据以上特点来进行诊断。
颅脑CT检查及颅脑MRI检查显示脑部无组织病变或出血病灶。
其他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体格检查及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了解病人有没有伴发其他疾病及长期精神压抑有没有造成营养不良等病症。
丧偶后适应性障碍的鉴别诊断:
焦虑性适应障碍
适应性障碍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焦虑性适应障碍应属于第五种表现形式。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精神科 心理咨询科
治疗方式:心理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左右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盐酸阿米替林片 奋乃静注射液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同,三甲医院一般5000-10000元
“丧偶综合征”有一个心理危机期,在这段日子里,至亲好友的劝慰,子女们的体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关心,都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居丧者明白,生离死别是人生规律,人死不能复生,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症状严重者,不妨进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暴露疗法”。办法是将死者的遗容和生前心爱之物索性放在居丧者随时都能看到之处,让他自己尽量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时的恩爱情景。这样做,居丧者通常在开始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自控,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经过一段日子后,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因为居丧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现实,达到了心理平衡和适应,渐渐重振生活信心,考虑安排今后的生活。“暴露疗法”是一种快而有效的心理脱敏疗法,但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居丧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还是慢慢地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为宜。
对于丧偶后适应性障碍的病人应鼓励其他亲人朋友多陪伴患者,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文体活动,用更多的兴趣爱好来让自己适应亲人离去的心理接受期。
1、宜食富含维生素B1、B6、B12的食物。
2、宜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
3、宜食润肠作用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4、补充足量的水分。
荸荠粉
鸡心
鹅肉
白果(干)
啤酒
白酒
鸭蛋
鸭肉
蔬菜杂烩粥
杂粮粥
荞麦粥
小麦粥
绿豆南瓜汤
西兰花素鸡马蹄冬菇汤
冬瓜粒杂锦汤
清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