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结石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及病理变化时,称为涎石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症状,涎腺肿大, 本病不多见,中年人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高,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导管内的涎石较腮体内的涎石为多,大多以慢性炎症表现。少数病例可伴有胆道或尿路结石。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本病也属于常见疾病,一般人群发病率在0.3%左右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胆道感染 胆道结石
就诊科室:口腔科 颌面外科 口腔科学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一般2-4周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小的涎腺结石症状不明显,大的结石阻塞导管影响唾液排出时,则出现阻塞性症状。其特点是每次进食时患侧腺体迅速肿胀、疼痛,进食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退。用双手做口内外联合触诊时,可触及前端较大的结石。
引起滞留的原因是导管炎症后管腔缩窄,肿瘤压迫,或异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
导管或腺体内有细菌感染或异物存在,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此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形成结石,全身因素如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由于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的钙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钙磷增多即可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结石。
预防的关键是多饮水,经常口服磁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有涎腺导管阻塞症状时,可试服排石汤,进食酸性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可望小的涎石自行排出,已明确为导管结石者,应禁忌作涎腺造影,有时应用碎石机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段结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涎石阻塞引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的中年人多见。病程短者数天,长者数年甚至数十年。小的涎腺结石症状不明显,大的结石阻塞导管影响唾液排出时,则出现阻塞性症状。其特点是每次进食时。患侧腺体迅速肿胀、疼痛,进食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退。用双手作口内外联合触诊时,可触及前端较大的结石。检查中应注意避免将结石向后方推移。X线或B超检查可显示结石影像。颌下腺涎石常并发慢性颌下腺炎,此时腺体肿大、变硬,导管开口处轻度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一、实验室检查易血钙浓度较正常高。如并发感染,化验血象可见白细胞数增多。
二、X线检查用咬合片检查口底,在片上出现射线阻射区即可确诊。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应选摄下颌横断饸片,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应选摄下颌下腺侧位片。钙化程度较低的涎石,即所谓的阴性涎石,在X线片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做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充盈缺损。对已确诊的涎石病患者,不做唾液腺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导管后部或腺体内。
诊断
1.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
2.可扪及导管结石。
3.并发炎 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 溢出。
4.x 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鉴别诊断
一、舌下腺良性或恶性肿瘤肿瘤无涎液分泌阻塞症状和涎腺炎的表现,X线检查或造影无结石,扪诊肿瘤呈实质性,无压痛。
二、下颌下腺肿瘤肿瘤呈进行性肿大,无进食肿胀或下颌下腺炎症发作史。肿瘤病理检查可确诊。
三、下颌下间隙感染患者有牙病史并能查找到病源牙。下颌下区肿胀呈硬性浸润,皮肤潮红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下颌下腺导管分泌可能减少,但唾液正常,无涎石阻塞症状。
就诊科室:口腔科 颌面外科 口腔科学
治疗方式: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一般2-4周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治疗
一、保守治疗 很小的涎石和腮腺导管结石可保守治疗。口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C片,也可食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促进涎石排出。
二、手术治疗 颌下腺导管前段结石,可用推挤法将结石从导管口取出。导管中段结石,可在涎石后部用圆针绕导管缝线牵引固定,在口内沿导管方向作切口取出。导管后份和腺体内结石或涎石已并发慢性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时,则常需同时摘除颌下腺。近年来,有人采用碎石机碎石、激光碎石、唾液腺镜导管取石等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
三、对症治疗合并涎腺炎者加用抗生素治疗。常用漱口剂漱口等。
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无涎石存在。
2.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仍有涎石。
3.未愈: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体征。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
5.遵医嘱治疗。
多喝水,急性期可吃流食。
鹿肉
鹅肉
松子仁
葵花子仁
白酒
杏仁
花生仁(炸)
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