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策略大比拼:预混 VS 基础和餐时胰岛素

发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 4T (Treating To Target in Type 2 diabetes) 研究对常用的 3 种胰岛素方案进行了直接比较。该研究将 708 名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 3 组:预混胰岛素 bid、餐时胰岛素 tid、基础胰岛素 qd/bid ± 餐时胰岛素。

研究进行一年后发现,3 组 HbA1c 均有效降低,但预混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组降幅更大(约 1.4 %),基础胰岛素组降低 0.8 %。

在低血糖风险方面,餐时胰岛素方案与基础胰岛素方案相比低血糖风险增加 6 倍,而预混胰岛素方案的低血糖风险居中。

在体重增加方面,基础胰岛素组体重增长最少,餐时胰岛素组体重增长最多(近 6 kg),预混胰岛素组风险居中。

因此,从 HbA1c 的有效降低来看,预混胰岛素有一定优势;从低血糖风险来看,基础胰岛素有一定优势。但另外有研究对不同种族亚组患者的低血糖风险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非常有趣的数据:无论是预混胰岛素组还是基础胰岛素组,亚洲人群总体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且明显低于其他种族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表型类型和基因组类型可能对指导临床治疗非常有意义。例如,研究发现南亚和中国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障碍程度远高于白人人群。而β细胞功能障碍可引起餐后高血糖,在做治疗选择时考虑到这一因素非常重要。

亚洲人群在基因组型和临床表现中的独特性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临床医生又该如何调整胰岛素方案以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更多精彩内容,点此查看英国莱斯特总医院 Melanie Davies  教授的完整讲解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