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陆菊明教授谈二甲双胍与心血管保护

 

陆菊明教授:《二甲双胍与心血管保护》之二

陆菊明教授:《二甲双胍与心血管保护》之三

提问: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需要关注心脑血管保护?

陆菊明:糖尿病分两种:1型和2型。那么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诊断的时候,往往有多种心血管的其它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血压高,血脂异常等等危险因素。所以我们在处理2型糖尿病的时候,不是单一降血糖,而是要针对各个危险因素单独、有效地控制,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是综合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包括各种危险因素, 有人也把糖尿病看作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是什么概念呢?

因为冠心病,很多年纪大的人都有可能得冠心病,但是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就更加大,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是比较隐匿比较缓慢的,所以到诊断的时候,可能已经有多年的病史,这多年的病史过程中间,这些人或许还会有一些血脂异常、血压高等异常,所以当你诊断的时候,他已经处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了。

当然同时也有一些微血管病变,比如说诊断2型糖尿病的时候,大概有20%都已经有视网膜病变,这些人的病程就比较长了。

刚才也提到2型糖尿病人,他除了血糖高以外,血压增高的也可能50-60%,有的百分之60-70%,血脂异常可能30-40%,另外还有一些血液处于高粘的状态,所以这些人是有血管病变的因素,所以如果和一个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比的话,他的危险度是更大的。

有一些研究,有东西方研究或者其它的一些研究,有人专门做过比较,说它分四种病人。一种是没有糖尿病没冠心病的(病人);一种是有糖尿病,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一种是有冠心病病史无糖尿病的(病人);一种是又有糖尿病又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

结果发现什么都没有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两个都有的,既有冠心病又有糖尿病,这些人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是最高的。而中间两个,一个有糖尿病无冠心病,还有一个是有冠心病没有糖尿病,就是一个单一糖尿病或者一个单一冠心病的,结果发现这两种人群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如果有了糖尿病的话,那么相当于你已经有了冠心病,所以提出了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的概念。

这个概念曾经在国际上流行过很长时间,包括欧洲的,美国的一些指南里,都把它列在条文里。对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概念可以应用到大部分的病人上。但是这个概念提出来,它的主要目的是提示你:如果被诊断糖尿病的话,那么你得冠心病、心梗、心绞痛这些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一般人,这是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提出来,实际上也提示我们对糖尿病病人的处理上要重视,不能单一的降血糖,其它危险因素要同时干预,现在这个概念尽管有的医生不太接受,但是处理上他们都接受,应该是对综合危险因素都进行干预。所以这个对尤其是一些年纪轻的、经验比较少的医生,还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