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已达成共识,要降低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即30-70岁死亡人口所占比例)。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癌症以及糖尿病。目标是在2025年时使死亡率较2010年下降25%(又称为25×25目标)。
为此,伦敦帝国学院Kontis教授等对以上4种非传染性疾病的6个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在线发表在2014年8月2日的The Lancet上。
6个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饮酒量、食盐摄入量、肥胖、血压及血糖情况。其各自的降低标准目前亦已得到共识:吸烟比例下降30%;每人饮酒量下降10%;平均食盐摄入量下降30%;肥胖比例不变或下降;高血压比例下降25%;糖尿病比例不变或下降。
研究人员对此6种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价,以确定其对2010-2025年非感染性死亡率的影响。该研究解释了4种非传染性疾病间的多重因果关系,以及当危险因素暴露增加或减少时,非传染性疾病逐渐进展或改善的现象。
研究结果显示,若不施以额外控制,仅按照目前趋势自然发展,至2025年时,30-70岁男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过早死亡率较2010年将下降11%,女性将下降10%;而若危险因素达到共识标准,则2025年时,男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率将下降22%,女性将下降19%。
与危险因素上升或保持不变相比,达到危险因素共识标准将在15年内延迟或阻止370万以上人口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且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主要获益者,其中310万人将来自这些国家,这将有助于缩小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率的差距。
在危险因素共识标准的基础上,若吸烟比例改为下降50%,则男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率将接近25×25目标(下降24%),女性下降幅度将提高到20%。
综上所述,若达到危险因素共识标准,则4种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将接近25×25目标,且主要获益者将为中低收入国家。此外,在充分考虑死亡率获益与实际可行性后,建议在共识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吸烟比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