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关次大面积肺栓塞(PE)后长期幸存者,身体功能状况的研究,尚未见报告。但有研究提示,对于各类慢性病患者而言,若其6分钟步行距离(6MWD)<350 米,且心率恢复量减少(HRR),多提示其预后不良。
为了解次大面积PE后长期幸存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Concord医院心内科的Kritharides医生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提示PE后长期幸存者存在运动能力受损、HHR减少等改变。文章发表在近期的Respir Med杂志上。
研究者招募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的急性PE后长期幸存者,并让其接受前瞻性、有计划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经胸超声心电图(TTE)、以及临床和心肌生物标志物等指标的评估。通过6MWT期间6分钟时与6MWT后1分钟时的心率差异,计算受试者的HRR。
该研究的主要结果为,研究共招募了120例受试者,其中52例为男性。所有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65±14岁,其患PE后的平均时间为7.7年。数据分析显示,在对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学校正后,受试者的6MWD明显少于预计值(448 米vs 475米)。而且,其中16%患者(17/104例)的6MWD<350 米。
在那些随访前无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病指数=0的受试者中,有8% (4/52例)患者的6MWD<350>36 mmHg);并有13%的患者右心室功能受损。
与6MWT正常的受试者相比较,那些6MWD<85%预计值的受试者,显示出明显更大的RV 纵向功能受损;更高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以及升高的NT-proBNP和高敏肌钙蛋白-T(HsTropT)水平。但2组受试者具有相似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该研究结果明确显示,PE后长期幸存者存在运动能力受损、HHR减少、轻微的肺动脉高压、升高的右心室肺动脉压,以及伴有NT-proBNP和HsTropT升高的右室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