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与内膜切除术:旗鼓相当?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可导致10%-15%的卒中发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发生风险,颈动脉支架(CAS)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既往研究显示支架治疗可能会导致手术相关的卒中风险增加,但心肌梗死、颅神经麻痹以及原位血肿发生风险较低。

然而,支架治疗对患者的长期疗效并不清楚。为此,来自英国的Brown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名为国际颈动脉支架试验(ICSS)的研究,旨在明确支架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该研究结果表明,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患者其5年长期功能预后无显著差异,颈动脉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Lancet Neurology杂志。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全球范围内50家研究中心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接受支架治疗组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组。主要终点为随访结束时出现任何致残性卒中或死亡事件。接受分析的患者为治疗结束31天内仍在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采用mRS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情况。

共1713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支架治疗(855例)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858例),平均随访4.2年。3例患者随后退出了研究,因此分析人群总人数为1710例。支架治疗组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间,致残性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以及5年风险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与内膜切除术治疗患者相比,支架治疗组患者中出现卒中的频率增加,但主要为非致残性卒中。两个治疗组患者在随访1年、5年以及随访结束时mRS评分的分布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该研究表明,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长期功能预后无显著差异,死亡或致残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也没有差异。尽管支架治疗可能导致非致残性小卒中发生风险增加,但需要权衡内膜切除术导致的心肌梗死、颅神经麻痹以及原位血肿发生率增高的风险。

因此,尽管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类似;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需考虑到不同操作方法的风险,并且结合患者其他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