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CI)会导致患者的功能受损,踝关节痉挛是常见的继发性并发症。针对上述功能障碍的改善存在很多不同的干预方式,但是不同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
为了探究在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药物和物理治疗(运动功能训练)对上述患者功能的影响,以及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时,不同干预方式是否会对功能水平恢复造成影响。因此,来自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Duffell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11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将所纳入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成三组,一组为不干预组,第二组为Lokomat组,第三组为替扎尼定组。结果评价指标包括10米步行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以及计时站起行走测试。
受试者的分类方式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受试者基于最小重要差异(MID)所取得的改善,第二种是通过混合成长模型(GMM)来评估。研究者比较了达到MID的受试者的功能水平,应用随机参数回归(RCR)来评价GMM所反映的恢复情况。
总体而言,通过干预之后,步行速度和耐力得到了改善,但是不同干预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仅有一小部分受试者达到了MID。MID和GMM-RCR分析都反映出在功能较好的受试者中,替扎尼定能改善耐力。GMM-RCR分类同样能反应出在经过运动训练之后,步行速度和运动能力都得到了改善。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仅有很小一部分的患者能达到功能的改善。采用MID和GMM技术,能够分辨功能较好和较差的患者对干预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因此,这些技术能用于评价不同干预手段所带来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