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蛛网膜颗粒2例

2014年9月25日,AJNR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病例报道。

病例1:患者女性,21岁,头痛2月余。

 

图1—2. 头颅MRI水平位T2像示大脑后部皮层外可见一高信号结构,位于中线偏右,部分渗入矢状窦;该结构内可见一管状流空信号。

 

图3. 水平位FLAIR显示该结构信号略高于脑脊液。

 

图4. 失状位T1像显示该结构使颅骨内板成扇形。

 

图5—6. 3D MIP与MRV均显示该结构内有一静脉结构穿过。

病例2:患者女性,31岁,慢性头痛。

 

图7—10. 头颅MRI 失状位T1WI (图7)、冠状位T2WI (图8)、增强的失状位T1WI (图9) 以及冠状位T1WI (图10)均可显示上矢状窦内有一局灶性异常结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当。增强扫描时,该结构信号并未随之增强,却表现为“充盈缺损”征象,该结构内部可见一小的局灶性信号增强。

巨大的蛛网膜颗粒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蛛网膜颗粒常发生于上矢状窦、横窦,经常被误诊为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3D 增强MPRAGE成像可清晰地显示该特殊结构。蛛网膜颗粒产生静脉高压的症状(继发于部分静脉窦闭塞)是十分罕见的。

当蛛网膜颗粒直径大于1.5cm时(通常为0.5 – 1.5 cm),可称之为巨大蛛网膜颗粒。

临床表现:无症状

诊断要点

为低信号结构,T1像、FLAIR像中信号略高于脑脊液,T2像与脑脊液等信号。

颗粒内部可见一高信号的管状结构,为穿通静脉;该颗粒可渗入静脉窦,产生一个“充盈缺损”征象;有时,甚至能渗入颅骨。

可使颅骨内板成扇形。

鉴别诊断: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硬脑膜动静脉瘘;蛛网膜囊肿;表皮样瘤;嗜酸性肉芽肿。

治疗:无需治疗,蛛网膜颗粒为正常结构,切勿误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