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新技术:真空驱动多重区段伽马刀放射外科手术

传统伽马刀放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辅助治疗部分中枢占位病变。然而,实践中,有证据表明,位于靶点周围的2-5mm正常组织可能会处于射线作用范围内;同时,临床医师发现,固定治疗所需的头架是一项有创操作,不利于进行反复多重区段放射治疗,而且,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2009年,一款真空驱动无创多重区段伽马刀放射设备问世。该设备在应用前,需对每一位患者设计一副牙印模,用于制作牙齿咬合托盘,起到连接患者和该项放射治疗系统的作用。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Sheehan教授团队对接受该项新型设备治疗的15位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中,大部分为脑膜瘤患者(共12例),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1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还有1例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针对每一例肿瘤(肿瘤平均体积:8.55cc,中位数:7.3cc,范围:1.24-22.7cc),放射治疗的区段数为3至5个不等;平均病灶边缘放射剂量为19.7Gy(中位数:20Gy,范围:15-25Gy)。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三者平均每个区段内接受放射剂量为:3.5Gy(范围:0.7-5.7Gy)、3.1Gy(范围:1-4.4Gy)、2.6Gy(范围:0.83-5.45Gy);平均生物当量剂量(α/β=2.5)为60.9Gy(中位数:60;范围:45-79.8Gy)。随访间隔为3-6个月。

1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7.7个月(中位数:13.8个月,范围:4-44.3个月)。所有肿瘤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其中,5例出现肿瘤体积的缩小,余10例则保持不变。

有3位患者出现新发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例患者出现表达性失语,尽管复查的MRI提示肿瘤无进展,但最后,还是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另外两位患者的并发症较轻微(上眼睑下垂和味觉丧失),通过内科保守治疗,症状均得到缓解。此外,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患者出现视觉恶化状况。

病例:

女性,72岁,病变:鞍旁脑膜瘤。术前MRI显示:肿瘤包绕右侧海绵窦和鞍区、右侧颈内动脉远端、以及右侧视觉通路(图A, B)。图C显示的是术前牙齿咬合托盘进行固定的轴位CT影像。

利用该系统,患者共接受超过5个区段的放射治疗,剂量共计25Gy。在近18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其鞍旁脑膜瘤未见明显变化(图D和E),同时,患者亦无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产生,也未进行其他治疗措施。


图 A和B:术前肿瘤位置。C:CT轴位:牙齿咬合托盘的固定,与该系统的相对位置关系。图D和E: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结果。

通过前期临床观察研究,该团队认为在有效控制中枢肿瘤发展、减少放疗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真空驱动多重区段伽马刀放射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在今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在治疗大型肿瘤,或者靠近放疗敏感区域的肿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