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综述: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新进展

波兰波兹南市立医院眼科的安杰伊教授对目前关于引起中毒性视神经病变(TON)的药物、重金属、有机溶剂等予以总结,并对TON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予以概述,并分享于2014年8月份的Acta Ophthalmology。

楔子

视神经很容易受到药物、重金属(铅、汞、铊)、有机溶剂(乙二醇、甲醇、苯乙烯、全氯乙烯)、甲醇、二氧化碳甚至一些烟草等毒素的损伤。这一系列疾病被称为TON,其特征为双眼视力下降、乳斑束损伤、中央暗点、色视力下降。

TON可被毒素触发,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B2)、烟酸(B3)、吡哆醇(B6)、钴胺素(B12)、叶酸、含硫氨基酸蛋白等营养素缺乏可使之加重。比如营养不良、中毒,两者通常会使协同作用导致TON出现。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NON)和TON的临床图像较为类似,仅靠临床体征和症状往往难以鉴别。

不论NON还是TON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均较少见,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尽然,原因可能是此类地区的民众较多的暴露于环境及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同时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因素。但是并未观察到TON存在种族、性别、年龄相关倾向。

病理

绝大多数TON的初始病变位置并不仅限于视神经,有可能起源于视网膜、视交叉,甚至视束。关于TON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很有可能是不同物质通过不同方式对视神经的作用。但目前公认的途径,至少部分毒素是通过线粒体损伤、细胞内外自由基失衡来发挥作用。这也可解释TON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相似性。众学者争论认为TON是获得性线粒体视神经病变。

检查

病史

药物/毒素暴露史:工作环境(例如重金属、烟雾、溶剂)、摄入物质/食物、酒精及全身用药、社会史及嗜好(吸烟种类及量,饮酒)、饮食(如特殊食谱)、神经性厌食、胃肠道疾病、手术或贫血。糖尿病、肾衰竭、甲状腺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可通过蓄积毒素而影响TON的发生。

家族史也需要记入在案,以便发现遗传性视神经疾病的蛛丝马迹。另外,如果怀疑酒精或药物成瘾,则需要向家属或朋友询问详情。需回顾是否存在肢体感觉障碍、关节问题等相关症状,此类症状可以反映毒性轴位神经病变及对小脑的毒性作用。

患者主诉可如下:急慢性视力下降、感知对比度下降、持续或缓慢进展的阅读时中央模糊,色彩变淡(尤其红色)或整个颜色感知丧失。所有上述提到的症状均不伴有任何形式眼痛。

查体

TON的视力下降通常为双眼、进展性、无痛性下降。常以注视中心点出现模糊起始(相对暗点),然后逐渐进展加重,但是下降的程度各异,从轻微下降到个别重至无光感(NLP,如摄入甲醇者)。但多数患者视力可达到0.1及其以上。

因为TON一般为双眼、对称性视神经病变,所以通常不会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阻滞(RAPD)。只有在强光下,双眼的瞳孔才会有足够收缩,但是瞳孔的近反射正常。临床上,TON患者的瞳孔反射与正常人没有明显的肉眼可识别的差别。色觉障碍是TON的典型特征,可以通过色觉Ishihara盘及包括蓝色缺损在内的Panel D15检查发现。

然而我们要时刻记着:至少有7%男性及0.3%的女性先天就存在色觉缺陷。TON色觉检测的结果常常较为典型,与获得性色觉缺陷不同,也不能归类于任何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

在疾病早期,多数患者视盘表现正常,但是有些急性中毒者可出现视盘水肿、充血、视盘出血等。此后逐渐出现乳斑束的丢失、视盘萎缩,最初表现为视盘颞侧苍白。

在可疑TON者,视野检查也有一定重要性,常为对称性中心盲点或暗区,起始则为相对暗点、周边视野健在,相对而言红色等有色视标比白色视标容易绘制视野图,视野缺损的边缘也较为圆滑。

最好与有毒物检测经验的合法医疗和/或工业医疗中心联系。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液生化、尿液分析、血清铅水平等,患者组织、体液中甲醇等特异毒素或代谢产物的测定,如若没有明确的毒物暴露史则需要进行血液及尿液毒物检测(如重金属检测等)。

为除外NON需要进行血清B12(恶性贫血)、红细胞叶酸水平(整体营养状态)测定。其他可反映营养失衡的检测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维生素检测、血清蛋白浓度、抗氧化水平测定。推荐进行血清梅毒检测。肝酶检测则可反映酗酒情况。

影像学检查包括增强或不增强的视神经、视交叉的MRI,可除外压迫性病变,而典型的TON则完全正常的。摄入甲醇者可能会出现基底核的变性改变。

视觉诱发电位(VEP)、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等电生理检查可能会有所帮助。VEP有助于早期、亚临床视神经病变与脱髓鞘疾病的鉴别。TON患者的VEP潜伏期常正常或接近正常,而P100的波幅则显著下降。而多数脱髓鞘疾病MRI也会观察到异常。

PERG的P50、N95分别反映黄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可有助于明确VEP异常者的黄斑病变。ERG或多焦ERG可用于除外视网膜病变。ERG、对比敏感度及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可早期发现抗生素、抗代谢药物、抗结核药物等药物的亚临床毒性。

TON的诊断建立于存在明确毒性因子、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其他病变的基础之上。

需鉴别的疾病有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LHON、显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交叉压迫性或浸润性病变、双侧炎性或脱髓鞘性视神经病变、黄斑病变/黄斑营养不良、锥细胞营养不良等视网膜变性、梅毒性视神经病变、Graves病、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神经病变及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癔病/伪病)。

TON为排除性诊断。鉴于此,诊断过程不能被简单的简化。图1为诊断双眼视力下降的流程图。


图1 断双眼视力下降的诊断流程图

治疗则涉及去除毒性物质(如停止药物使用)、戒烟、戒酒。

开始应每4至6个月复查,检查项目则包括视力、色觉、视野、瞳孔反射及视盘检查。

TON的预后则主要取决于暴露量、毒物的暴露时长。在终止毒物接触后,视功能通常可能会在数日或数周后改善、恢复。

药物及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众所周知,TON为剂量、时间依赖性病变,常见于抗结核药(乙胺丁醇、异烟肼)、某些抗微生物药物(利奈唑胺、环丙沙星、西咪替丁、氯霉素)、抗癫痫药物(氯己烯酸)、戒酒硫(治疗慢性酒精依赖)、氯喹(抗阿米巴药物)、抗代谢药物(甲氨蝶呤、顺铂、卡铂、长春新碱、环孢菌素)、他莫昔芬及西地那非。

针对此类病例,如果需要长期用药或者用药剂量较大时,需要向患者告知可能的毒性,并叮嘱患者如果出现任何视觉问题应该及时报告。后文将对不同药物进行详细描述。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可用于治疗结核病和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视神经毒性为乙胺丁醇相关的最为严重的不良作用,发生率为6%。总体而言与其他TON的临床表现较为相近,包括早期出现色色觉障碍。较为少见的视野缺损类型包括视野缩窄、视野等高缺损及双颞侧视野缺损。

在乙胺丁醇治疗开始的2个月一般不会出现视觉问题,常出现与4个月至12个月间。肾衰竭可能会导致药物排泄降低、血清浓度升高,从而缩短此间期。

有人提出,乙胺丁醇用药量≥25mg/kg/day时,TON的风险会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应减量为15mg/kg/day,因为此剂量被公认为有效且相对安全。然而即便是低剂量,也有视力下降病例的报道。乙胺丁醇导致TON的确切病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眼毒性具有剂量、时长依赖性,因此早期识别TON、即刻停止药物使用是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的重点。

监测乙胺丁醇标准方法包括:视力评估、视野检查、眼底检查、色觉检测、对比敏感度测量、OCT及VEP。已经证实:0.5°间隔的3D计算机自动阈值Amsler检查可以发现标准的视野检查及3D CTAG 1°间隔所不能发现的相对暗点。视力和色觉监测是最简单的检查,可由非眼科专业人员完成,这点在眼科专科人员匮乏的地区尤为重要。

异烟肼

异烟肼是另外一种可以引起TON的抗结核药物,此种TON可有双侧视盘水肿并伴有双颞侧偏盲。少有的几例报道显示异烟肼TON的预后尚乐观,好于乙胺丁醇。与其他药物相同,患有肝病或者肾病的患者发生TON的风险较高。

甲醇

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是其毒性作用的罪魁祸首,主要源于代谢性酸中毒及甲酸盐离子本身的毒性作用。严重的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乙醇一样也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人们认为视觉症状与线粒体损伤、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后抑制氧化代谢导致的视盘充血、水肿、视神经萎缩有关。有证据显示,甲醇可以起视网膜分子结构改变、细胞膜视紫红质的方向改变、ERG受损等视网膜损伤。

半数病人会出现眼部症状,可于摄入6小时后出现系列症状:视物模糊、畏光、幻视、视力部分至全部丧失,几乎没有眼痛。检查可发现视野正常或缩窄、瞳孔反射迟钝或无反射、眼球震颤、视盘充血、视盘水肿、视网膜水肿出血、视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甲醇中毒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因此眼部的并发症常常为第二位,但是视觉症状有助于诊断,从而予以早期及时予以治疗。其预后与酸中毒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好,与血清甲醇浓度的相关性稍差。关于甲醇TON诊断流程及全身治疗已经有学者予以详述(Shukla et al. 2006; Al Aseri & Altamimi 2009)。除甲吡唑或乙醇的解毒疗法延缓甲醇代谢外,最近也提倡予以静脉激素治疗。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属于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耐青霉素链球菌属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均有作用,推荐的使用周期可长达28天。一般利奈唑胺的不良作用较少,耐受性较好。所有有关利奈唑胺相关的毒性视神经病变都与其长期用药有关(5个月至10个月),仅有2例发生于用药后16天。

停药后,多数患者视神经病变改善,但是仍残存中心视力缺损,最终结局相对比较乐观。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其神经毒性的原因。此外,低叶酸水平可以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抑制神经元线粒体的功能。

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性关节炎及难治性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批准临床应用的TNF-α制剂如下:依那西普(抗TNF-α的二聚体融合蛋白)、英夫利昔(受体的嵌合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抗(人单克隆TNF-α抗体)。

目前有许多关于TNF-α抑制剂相关的中枢及周围脱髓鞘性疾病的报道。多发性硬化(MS )患者脑脊液中高水平的TNF-α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有关,而关于TNF-α治疗MS的优势所在正在研究中。TNF-α抑制剂治疗后中枢脱髓鞘性疾病之一便是急性视神经炎。尽管目前关于TNF抑制治疗后出现视神经炎或其他脱髓鞘疾病的确切数目尚不清楚,但可能比文献中报道的多。

李等人回顾生产者临床发展项目及上市后不良事件报告的数据,提醒仅2003年新增的依那西普使用相关视神经炎就多达13例。1997年1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他们同样报道视神经炎130例与英夫利昔相关、205例与依那西普相关、101例与阿达木单抗相关。此外还有文献未予报道的3例与依那西普使用相关的视神经炎、至少1例与阿达木单抗相关的视神经炎。

另一方面,可能TNF-α抑制剂治疗与此后的脱髓鞘疾病完全是巧合。有研究报道,TNF-α治疗的患者与一般人群出现MS的几率相差无几。也有其他几则报道提示TNF-α抑制疗法患者的脱髓鞘疾病的高发率可能与他们自身潜在的易患体质或者基础疾病有关。

研究显示,使用TNF抑制剂治疗 的一些炎症性疾病本身发生脱髓鞘改变的风险也较高。此外,对6000多名抗TNF或非生物的改善风湿性疾病药物患者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发现:TNF抑制剂使用者视神经炎的风险并无升高。

总而言之,TNF-α与脱髓鞘疾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论。目前还不清楚TNF-α抑制剂引起此类疾病还是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抑或二者是分别的发生。尽管如此,在此争议解决前,对于使用TNF抑制剂者还是应当监测眼科症状的出现与转归。

其他药物

氨己烯酸

氨己烯酸作为抗癫痫药物已经用于婴儿痉挛及难治性复杂性部分发作癫痫的治疗。15%至31%的婴儿及25%至30%成人会出现视野缺损,常以双鼻侧视野缺损为起始,逐渐进展出现双眼视野向心性缩窄,但中心视力仍残存。氨己烯酸相关的视野改变或为可逆性。视野缺损出现的时间点具有年龄及用药时长依赖性:婴儿为3个月、儿童为11个月、成人为9个月。

视野改变的原因可归为视网膜、视神经的毒性作用。大家推荐使用氨己烯酸治疗前及用药后每6个月定期复查视野(婴儿则每3个月复查视野)。因为存在剂量毒性相关性,如果累积用量>3kg,则应更加频繁的检测视野变化。但是关于继续用药,视野缺损是否会加重仍存在争议。

鉴于目前种种,如果出现视野缩窄则应停止氨己烯酸治疗。有迹象提示,同时服用牛磺酸及太阳镜避光可助于减少氨己烯酸的不良作用。牛磺酸缺乏是氨己烯酸产生视网膜光毒性的原因之一。

环丙沙星

环丙沙星为目前广泛用于抗感染的抗生素,其眼部不良作用较为罕见,主要症状为视物不清、色觉改变、视力下降、眼痛等症状的发生率小于1%。浏览文献,我们发现2例环丙沙星所致TON,其特征较为相近,停止应用环丙沙星后视力均有所改善。两名患者既往均有酗酒及肝功能异常的迹象,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因为过度饮酒、同时环丙沙星的使用增加了视神经病变的风险。

关于环丙沙星引起视神经病变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需警惕不良效应TON可能性,尤其是大量及长期用药者是相当重要的。推荐终止环丙沙星使用后6个月复查视力、视野及色觉。

氨苯砜

有文献曾经报道2例氨苯砜所致视神经病变,停止用药后两例的视神经萎缩及视功能损害仍持续存在。

争论

作为重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眼部不良作用大家已经知晓甚多。2/3以上患者都可出现的常见症状为可逆性环状角膜病变,但对视力没有显著影响。50%至60%会出现前囊下蓝白色白内障,从而导致轻度的蓝色色觉缺陷。有许多关于胺碘酮可以引起类似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视神经病变的报告。

但是NAION常为单侧,而此种TON为双侧,可见于2/3使用胺碘酮患者。最近一则对胺碘酮TON(A-TON)回顾研究,共确认296例ATON,其中214例来自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57例为MEDLINE病例报告,23例为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报告,然而MEDLINE与临床试验中只有16例视神经病变的诊断是完整的,32例视神经病变可归因于与胺碘酮有关。

至于FDA数据则更差,没有一例完整的诊断及完整的相关联系的记录。就MEDLINE与临床研究报道的80例不良事件,69%至少1眼出现视盘水肿,12%出现无症状的视盘水肿,64%出现单眼视力下降,68%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出现视力下降者平均胺碘酮使用时长为9个月,停止使用后,58%视力改善,21%视力无变化,21%视力进一步下降。

A-TON的视盘水肿的消退要慢于NAION患者。也有报道称至少1眼出现法定盲(视力<0.1)者有20%。Purvin等建议进行系统检查以鉴别A-TON与NAION,如是否双侧发病、初始症状、视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单侧发病者对侧健眼视盘的情况及全身毒性情况。

另一方面,Mindel等对1600名患者进行的前瞻性、双盲研究,中位随访时长为45.5月,发现胺碘酮使用与双侧毒性视力下降有相关关系。据此研究数据,837名中位年龄为60岁服用3.7mg/kg(300mg)患者,胺碘酮所致双眼视力下降的年可能发生率为0.13%,与特发性NAION的年发生率0.01%至0.03%相差尚不甚远,尤其考虑到使用胺碘酮患者的本身的高缺血风险。

Mindel等也提出事实上A-TON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NAION的发生率相同。Hayreh则认为,鉴于NA-AION多病因的情况,是系统的心血干危险因素而非胺碘酮所致NA-AION。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同样存在心血管疾病、动脉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等公认已证实的NA-AION的高危因素。

总之,关于胺碘酮是否可独立的引起A-TON、NAION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就目前而言,尽管并发症较为罕见,但是可致严重的视力下降,另一方面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重要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可以中断,因此,推荐对此类患者予以眼科检查。

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

PDE5抑制剂包括西地那非(万艾可)、他达那非(西力士)、伐地那非(艾力达),为治疗勃起障碍的常用药物。据估计,在有些国家65岁以上男性的使用率可高达2%,全球则有数百万使用者。近期,西地那非被提议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且业已在美国、欧盟等数个国家批准。西地那非可以通过增加cGMP浓度来舒缓扩张全身动脉平滑肌、扩张血管。

最常见的PDE5抑制剂相关视觉症状具有剂量依赖性,为蓝绿至紫蓝色范围可逆性色觉障碍及光敏性增加。其他较为罕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第三脑神经麻痹、NAION及短暂性视力下降。然而PDE5抑制剂与NAION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一篇关于1998年至2005年间选择性PDE5抑制剂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综述,共确认案例报告、FDA数据库中39例西地那非/他达那非治疗相关的视神经病变病例。然而鉴于FDA数据库中案例报告常缺失用药时长、最后一次服药时间、患眼确认及眼底检查所见的记录,因此其质量常不容乐观。

研究显示选择性PDE5抑制剂的药物相关性眼毒性占FDA报告事件的19%,以至于成为最常报告的眼部毒性药物。另一方面,全球有3000万男性正使用此类药物,而其中的大多数是老年、易患血管病变、NAION的高危者。此外,血管病变患者同时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因存在夜间低血压所以患NAION的风险会增加。

Gorkin等使用流行病学及临床实验数据估测服用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每100000人年的暴露会发生2.8例NAION。他同样指出与普通人群的估测值相比,此研究与Johnson和Arnold研究结果相近,但是低于Hattenhauer等的研究结果(年龄>50岁男性每100000人中11.8例TON)。他得出结论,目前数据尚不支持服用西地那非者NAION发生率会增加。

且最近277名平均49岁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发现,即便服用西地那非达80mg 3/日与眼部不良作用也无明显相关性。

鉴于一系列类似的病例报道,WHO和FDA将PDE5抑制剂与NAION的风险列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尚有一项意在确定西地那非是否为危险因素的研究正在进行。因为NAION并非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所以将西地那非争议甚多的不良作用于此综述列出尚有一定问题。但是由于热火朝天的争论及此类药物庞大的用药人群,我们最终决定在此对此问题予以探讨。

毒性、营养性混合的视神经病变

1992年至1993年期间,古巴爆发近50000人的视神经病变,已达到流行病的比例。古巴视神经病变流行病学研究(CEON)最终确认,营养缺乏、毒素暴露多重因素为危险因子,如对维生素B2、叶酸缺乏及氰化物、甲醇暴露的描述。并未发现Leber’s线粒体DNA突变。

众学者认为,营养不良导致低叶酸水平及小量甲醇摄入(如发现非法朗姆酒存在1%甲醇污染)便可增加血清甲酸水平。学者们业已建立动物模型,与CEON患者的数个重要条件及生化指标密切匹配。CEON为营养缺乏、毒性作用相互作用致视神经病变发病的良好例证。

烟酒精中毒性弱视——误称

烟酒精中毒性弱视这一称谓存在误导性,实际上尚未证实酗酒、吸烟间为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但所致为视神经病变而非弱视。而确存在严重吸烟、酗酒者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典型视神经病变。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这是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在大型神经眼科诊所(图宾根),我们差不多每年可以见到1例新增病例。而在此前,此疾病的诊断较常见些。

其中一种可能性便是,早先诊断的一些病例为误诊。例如,研究显示有些诊断为烟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存在LHON特征性基因突变。直到20世纪才出现梅毒检测方法,20世纪中叶才发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才逐渐被认识。在德国,最近10年才出现烟草消耗量的下降,2002年每天消耗仅40000万根烟,2010年则为每天23000万根。

此外,既往导致视神经病变的主因—营养因素现今已经明显改善,其重要性已明显降低。

因为多数重度酗酒者也是烟民,所以很难区分此两因素,“烟酒精中毒性弱视”仍在普遍使用。目前看来似乎存在烟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变与过度饮酒有关。19世纪末,提起关于引起视神经病变的营养缺乏的作用,直到20世纪中叶Carroll提供决定证据,表明TON患者尽管继续酗酒、吸烟,但是在补充维生素B后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

烟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最常见于抽烟斗的老年男性,但也有吸雪茄、咀嚼烟草、吸鼻烟出现视神经病变的报道,其特征为双侧相对中央视野缺损,相对而言红色或蓝色视标较白色视标的视野缺损更明显,Farns-worth-Munsell 100 Hue检测有特征性颜色辨别障碍。戒烟后3个月至12个月后视力可恢复至近正常或完全正常。视野改变则被认为是此种TON最为典型的临床发现。

有提议称,吸烟尤其在基因易感者可能会影响硫化物代谢,导致慢性的氰化物中毒及维生素B12缺乏。也有关于烟草毒性与羟钴胺素缺乏共存的病例。而多数TON患者B12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也有提议:基因易感性与毒性环境影响存在交集。

因为临床表现不十分明确,所以需要排除常见的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及其他中毒性视神经病变、LHON等先天性视神经病变后才可诊断。恰当的治疗包括戒烟、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和B12。

20世纪末,出现大众人群的烟草消耗量增加,但是烟草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却显著下降的矛盾现象。

环境因素及LHON表达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和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常被归为获得性线粒体视神经病变,与LHON及显性视神经萎缩(DOA)存在交叠。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环境危险因素可能为非患病携带者转化为活动性LHON的激发因素。一项对332名巴西LHON家系的研究显示,不管高消耗酒精还是烟草都会使发病风险加倍。另一则对402名LHON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也报道烟草、酒精使用在疾病爆发中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提示一般的吸烟就可激发LHON,也有暴露于轮胎燃火及有故障炉灶烟雾者发病的报道。然而,目前有众多可疑至LHON激发的因子:氰化物、甲醇、杀虫剂、PDE5抑制剂及乙胺丁醇、氯霉素、利奈唑胺、氨基己糖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抗HIV)。已知多数诱发因子均可影响、干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