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诊断、早发现氯喹视网膜损害

据纽约路透社健康版消息,一项回顾性病例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氯喹存在显著毒性视网膜病变风险,相关结果在线分享于2014年10月2日JAMA Ophthalmology。

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城凯撒医疗所的梅勒斯教授告诉路透社健康版:尽管氯喹每片为200mg,有时会使减量困难,但每日剂量是出现视网膜毒性的关键危险因素。因此必须限制药物暴露量。

既往认为氯喹视网膜病变较为罕见,长期用药的发病率约为0.5%至2.0%,但是早期研究使用的检查不够灵敏。

斯坦福大学的梅勒斯教授和迈克尔教授连续观察2361名服用氯喹至少5年的患者,所用患者均进行10-2视野检查或频域视网膜断层成像(SD-OCT)检查。所有患者中,177人(7.5%)存现显著的视网膜毒性征象,此发病率比既往报道的发病率高三倍,但是具体到每个患者,风险仅与个人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

目前用药推荐建议按照标准体重6.5mg/kg,但是按照实际体重给药更易于判断视网膜毒性。因此,研究者选取实际体重5.0mg/kg作为合理使用与过度使用的分界线。

每日服用剂量大于5.0mg/kg的患者有约10%的可能性会10年内出现视网膜毒性,40%可能20年后会出现视网膜毒性。而每日服用4.0mg/kg至5.0mg/kg的患者10年内出现视网膜毒性的风险小于2%,而20年后出现的风险约为20%。对于每日服用量小于5.0mg/kg的患者,首个10年内出现视网膜毒性的每年风险小于1%,但是20年后则增加至近4%。

氯喹治疗患者视网膜毒性增加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肾病及同时使用三苯氧胺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等。梅勒斯教授认为:同时患有乳腺肿瘤及红斑狼疮或风湿性关节炎、并使用三苯氧胺化疗的的女性患者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氯喹治疗。

他补充道,我们十分赞同美国眼科协会的筛选指南,概括而言就是:1.当要开始长期氯喹治疗时应请眼科医生检查以除外既存的黄斑病变、并告知患者潜在的毒性作用;2.如果患者存在肾病、每日剂量大于5.0mg/kg等高危因素,则应每年进行筛查;3.如果患者不存在上述高危因素,则可在开始治疗5年后予以每年筛查。

梅勒斯教授认为氯喹治疗的利还是大于弊的。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患者使用氯喹治疗后那些不适症状往往会缓解,如果给药谨慎、定期筛查,出现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仍是比较低的。

霍普金斯大学威尔默眼科研究所的肖勒教授和沙阿教授对此研究予以点评。肖勒教授告诉路透社健康版,比预期更多的患者出现氯喹视网膜病变。患者不一定必需出现牛眼样黄斑病变的典型表现。现代影像技术可用于监测氯喹视网膜病变,并应研发新的检查手段以实现对视网膜病变更早、更好的检测。

肖勒教授认为,一旦出现视网膜病变的体征就应终止使用氯喹,但是仍需明确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改变是否可逆,很可能这些改变是不可逆的。其他研究显示,中断氯喹使用后至少3年(尤其是晚期病例)视网膜病变会继续进展。

尽管如是,但是对有些患者而言氯喹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就需要在全身使用的利与视网膜的毒性不良作用间找到折中。

夏洛特眼耳鼻喉协会的布朗宁教授进行了大量关于氯喹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并编著了氯喹视网膜病变的专著,他认为临床氯喹过度使用仍较广泛,按照此研究中的数据,出现毒性反应的患者中52%使用过量(按照指南6.5mg/kg/d标准),21%无毒性反应者使用过量,这是我们使用氯喹时应当面对的问题,许多医生会使用过度。

布朗宁教授认为,至于视网膜病变筛查,90%医生未按照美国眼科协会推荐的治疗5年后开始筛查,而是开始便每年或更频繁筛查。在英国,每年的筛查则由开药医生而非眼科医生完成。

但是他不同意该研究作者关于按照患者实际体重给药的主张,他建议按照标准体重和实际体重的低者给药,在开始的10年出现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小于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益要显著大于可能的风险,即便是10年后也可能如此,尽管出现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