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最佳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基底动脉血栓(BAT)形成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如果治疗不及时,其病死率高达80%–90%。近日,BMJ Case Reports杂志刊登了如下一则病例报道。

患者男性,48岁,因颈部疼痛、呕吐、眩晕伴步态异常24小时就诊。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左凝视时可见眼球震颤,同时伴左手臂、腿部辨距障碍和轻度无力等一系列小脑功能障碍体征。

患者行脑部CT平扫,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处可能存在血栓(如图1所示),故开始给予阿司匹林300mg/次口服,1次/天。服药后1天,患者左侧肢体症状恶化并出现构音障碍,后行脑部MR包括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充盈缺损伴血栓形成(如图2所示),而无出血灶。之后开始给予静脉注射肝素,几天后症状缓解,出院带药给予氯吡格雷。


图1. 头颅CT图像示基底动脉出现高密度病变。


图2. MR示基底动脉内可见血栓形成。

基底动脉血栓(BAT)形成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如果治疗不及时,其病死率高达80%–90%。在报道过的一系列病例中,患者数个星期内病情呈渐行性进展。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眩晕(54%的BAT患者出现该症状)、偏瘫(50%)、真性/ 假性球麻痹(74%)、眼球运动征(45%)和头痛(41%)。

BAT的确诊需借助于MR或CT血管造影,因在CT平扫中出现高密度的基底动脉不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学习要点:

1.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出现急性或渐进性/波动性后循环症状和体征;

2.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 这种情况出现时应行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