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传导时间可反映儿童使用异丙酚的血管效应

脉搏传导时间(pulse transit time,PTT)指动脉脉搏波由主动脉瓣传播至外周动脉所用时间,用来反映血管变化的简单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具体测量方式如图 1,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心电图 R 波波峰至血氧饱和度(光体积变化描记器检测 PPG)波峰上升侧斜率最大处,即血氧饱和度倒数最大处(dPPG)的时间。血管紧张性越高,脉搏传导时间越短,反之,血管紧张性越低,脉搏传导时间越长。


图 1. 脉搏传导时间的计算方式为同一心动周期中心电图 R 波波峰至血氧饱和度(光体积变化描记器检测 PPG)波峰上升侧斜率最大处,即血氧饱和度倒数最大处(dPPG)的时间。

许多儿科麻醉医师发现异丙酚所致儿童血压的改变并不像成人那么明显,可能与人类血管紧张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儿童血管对于药物的反应不同有关,所以呈现出不同的脉搏传导时间模式。来自韩国的 Kang 教授等对此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脉搏传导时间来探究儿童患者全麻时异丙酚的血管效应。

研究纳入 20 名年龄为 3-7 岁的儿童患者,患儿术前均无麻醉前用药,按 2 mg/kg 的量静脉滴注异丙酚,同时检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取异丙酚静滴前 1 分钟的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数据(可用作基线脉搏传导时间)以及静滴后 2 分钟的相关数据,脉搏传导时间的计算方式如上文所述。

结果显示,平均基线脉搏传导时间为 166.2  ms,静滴异丙酚后的最大脉搏传导时间为 315.9  ms(静滴开始至达到最大值时间为 17.3 s)。这些儿童在脉搏传导时间达到峰值后变化各不相同,多数没有平台期,表现为逐渐下降(图 2)。多数儿童表现为脉搏传导时间在异丙酚静滴开始后短时间内持续上升,然后迅速回复至基线值。

表 1. 异丙酚给药前后脉搏传导时间的变化


图 2. 两名患儿的每搏脉搏传导时间变化,箭头处所示为异丙酚开始静滴,可看到患儿的脉搏传导时间变化:图 a 达到峰值后无平台期,迅速下降;图 b 达到峰值后有平台期,下降缓慢

该研究指出,儿童的基线脉搏传导时间较成人要短,虽然儿童对于异丙酚的反应不像成人那么规律,但总体来说异丙酚对儿童的血管舒张效应较快,血管舒张效应消失也非常迅速(需注意,异丙酚血管舒张效应消失在儿童差异较大)。脉搏传导时间可以无创简便地监测儿童全麻时的血管舒缩情况,那么将来,是否可以研制一种实时监测患者脉搏传导时间的仪器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