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 心急如焚, 但匆匆赶往医院, 面对的却往往是「排队数小时, 看病几分钟」的尴尬。
尴尬乃至恼火的背后, 是医院儿科「患多医少」的窘境和儿科大夫超负荷工作的无奈。面对这一窘境, 家长担心的是, 如此火急火燎的接诊时间是否会影响病情的诊断;业界忧心的是, 在儿科医生「两高一低」职业特点未能得到改变的前提下, 若干年后去哪里能找到数量足够的合格儿科医生?
难: 平均每名病人接诊两分钟
「六一」儿童节刚过不久, 全国最大的儿童医院之一——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迎来门诊历史最高峰。
据医院内科部副主任徐翼介绍, 近两个月来, 医院单日门诊量屡屡突破 1.4 万人次,6 月以来更是创下 15743 人次的单日最高纪录。
「面对这种情况, 医院只能采取减少医生休息时间、抽调住院部医生等办法应对, 现在儿科医生加班、拖班非常普遍, 每名医生都是在超负荷工作。」徐翼说。
该医院副院长龚四堂说,5 月份, 以该医院儿科门诊接诊量最高的医生为例, 平均一天要接诊 186 人次, 一小时接诊 31 人, 平均每人接诊时间仅为两分钟。
同样在广州,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宋元宗说, 本月早些时候, 科室内有一名急诊医生在同事临时调班而找不到人替班的情况下, 只能连续工作 24 小时, 总共看了 305 名病人。
一方面是在职儿科医生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医院正在经历「招聘危机」。上海市儿童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高春辉表示, 近四年来, 其门诊量从以前的 96 万增长到去年的 173 万, 增长了近一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医院儿科医生却增长乏力, 有些年份是个位数增长。
深圳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钟伟梅表示, 医院一直「求贤若渴」, 但发布招聘信息后, 应聘者却寥寥无几。一个极端的例子是, 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曾遭遇七年招不到人、两年无人投简历的尴尬处境。
问: 需求缺口怎么如此之大
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其实并非「新闻」。
根据《中国卫生年鉴》统计, 在 2012 年全国分科执业医师构成中, 儿科执业医师仅占医师执业类别的 4.3%。
此外,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儿童医院许巍等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2012 年中国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 0.43 位儿科医师为他们治疗, 而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则拥有 1.46 位儿科医师。若以此标准衡量, 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 20 万。
业内人士表示, 儿科医生职业的「短缺」存在一些重要原因。
——人员短缺导致恶性循环。由于常年处于短缺状态, 医生加班加点是常事, 造成健康透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宋元宗表示, 近几年来该院儿科自然减员的五名副高以上职称儿科医生中, 三人是由于恶性肿瘤, 一人猝死, 一人出现严重腰椎疼痛。
「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也不愿留下来, 宁愿选择一些压力没那么大的科室, 儿科由此陷入了短缺—工作强度大—招聘难离职多—更短缺的恶性循环。」宋元宗说。
——「哑科」压力风险高。龚四堂说, 儿科是「哑科」, 医生很难与孩子交流, 风险就更大一些, 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 仅在上月医院就发生了三起伤医事件。
「我们有一名工作二十年的急诊护士因为维护正常就医秩序, 而被一名孩子家长打了耳光, 情绪非常低落, 这种事件影响的是所有医务人员的情绪。」龚四堂说。
——收入普遍低于成人综合医院。高春辉表示, 按照药品加成的补偿机制, 儿童的用药量一般只是成人的 1/4, 也意味着同样看一个病人, 儿童专科医院从收取的费用中所能获得的补偿要比看成人少 3/4, 不少儿童专科医院职工的收入低于成人综合医院。
宋元宗表示, 由于儿科对医院创收的贡献较小, 儿科医生地位自然就低, 以至于业内有「金眼科银外科, 一钱不值小儿科」的说法。
上述三大主要因素, 导致儿科医生招不到, 留不住。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数据显示, 平均每年每家医院都有 2 名儿科医师离开岗位。2012-2014 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务人员离职人数分别为 50、67、52 人, 而儿科医生的离职率比其他科室高出了许多。
盼: 儿科价值不再成为「西服的扣子」
相关专家表示, 要从根本上扭转儿科医生短缺的不利局面, 首先需要从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入手, 让其收入真正体现劳动价值。
龚四堂表示, 如果把整个医疗行业的价值比作一件西服的话, 目前儿科的价值只能相当于西服的扣子。「但要是没有扣子能称为西服吗? 儿科价值很大, 但目前的薪酬体系影响了医生的积极性。」他表示,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儿科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比如, 可以在收费机制上进行适当调整, 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
其次, 有专家建议应尽快恢复本科儿科专业的招生。资料显示,1999 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儿科学专业。受访专家表示, 这虽然有利于拓宽一些医学专业的就业面, 但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导致近些年来儿科医生培养步伐缓慢。
高春辉等建议, 应该让有条件的院校尽快恢复本科儿科专业招生, 并建立一定的培养激励机制, 比如可以借鉴师范院校模式, 对儿科专业学生给予一定学费减免, 对参加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医学生给予特殊补贴等, 引导人才向儿科专业流动。
同时, 应下大力气加强基层儿科建设。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 目前我国儿科资源分布不均,80% 儿科医生在大城市, 但我国 70%—80% 的孩子在城乡, 这导致我国儿科服务能力不足。业内人士认为, 应建立社区儿科医师队伍, 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在这一制度下, 社区医生看完后向上级医院转诊, 专科儿童医院承接门诊预约, 这就可以缓解儿童只能「扎堆」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