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缺失或可致婴儿颅内出血

大脑自我调节的研究始于1979年发表在The Journal上的一篇报道,这一报道指出在19个出生后不久出现窘迫的婴儿中,大脑血流与收缩压显著相关。作者指出这反映了正常大脑自我调节的缺失,并且假设自我调节的缺失或许可以解释患儿颅内出血的风险。

根据既往研究证据,Riera教授等在The Journal上报道到,早产儿的大脑自我调节与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相关。哥本哈根大学Greisen教授对这篇报道进行了评述。该报道指出大脑氧合状态与平均动脉压之间的时域相关性比频域相关性更大,并且可预测严重生发层出血。其中频域对于动脉压引起大脑血流和氧合状态的延迟并不敏感,从而造成一定“假阳性”的受抑制大脑自我调节。

但是相关并不代表因果,动脉压信号与大脑氧合状态信号相关并不代表动脉压变化引起大脑氧合变化。因为有其它变量参与其中,如心率、血压、大脑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及大脑氧合指数。另外,大脑氧合状态与大脑血流并不完全相同。大脑氧合状态可通过近红外光谱学检测,动脉或静脉血容量的轻微变化就会引起其改变。但是,目前没有简单可靠的方法来检测早产儿大脑血流。

同时自我调节并不是断断续续的过程,大脑动脉和小动脉灌注压的反应是由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决定,因此特定的阈值将自我调节分类为“缺失”或“存在”,且没有代表自我调节动态的指标,所以报道结果仅代表“静态的自我调节”。

综上所述,现有方法学的常规分析预测大脑损伤或死亡并不可信。Riera教授等报道中提出的更简单信号分析方法与早产儿重症监护期间的大规模监测相结合,或许可以设计前瞻性的试验来评估预测值是否会超过其他简单和临床有用信息的测量值。

同时,大脑自我调节和生发层出血发生之间的时间关系也可以评估是否存在治疗窗口期,以此希望能有更多临床随机试验为临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