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加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HPS)常见于出生1个月左右,尤其是3-12周的婴儿,需采取手术治疗。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因幽门肌肥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呕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来自丹麦国家健康监测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孕产妇或婴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增加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3月的BMJ上。

该队列研究以丹麦1996-2011年的全国注册人群为基础,研究对象为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120天内使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母亲和婴儿。

研究共纳入999378例病人,其中30091人为孕妇,21557人为产妇,6591人为婴儿。据此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分别收集各组婴儿IHPS手术情况、个人信息及潜在的混杂因素。

结果显示,共有880例婴儿出现IHPS(0.9‰)。与未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婴儿相比,婴儿出生后0-13天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IHPS的调整后率比为29.8,而在14-120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IHPS的调整后率比为3.24,二者相应的绝对风险差分别为24.4和0.65(每1000个服用大环内酯类婴儿)。

产妇在婴儿出生后0到13天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婴儿出现IHPS的率比为3.49;14天至120天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婴儿出现IHPS的率比为0.70;二者相应的绝对风险差分别为2.15和-0.11。

孕妇在怀孕0-27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产下婴儿出现IHPS的率比为1.02;28周到出生时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产下婴儿出现IHPS的率比为1.77。二者相应的绝对风险差分别为0.01和0.67。

研究表明,孕产妇或婴幼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IHPS发病密切相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孕产妇在妊娠后期及婴儿出生后两周内使用大环酯类药物也会增加孩子出现IHPS的风险。因此,只有在潜在的治疗效益大于风险时,才可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