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磁共振:应对脑卒中、癌症挑战

螺旋磁共振(Optima MR360 1.5T)开创了磁共振螺旋成像的全新领域:创造性地采用螺旋式梯度设计,使用纳米 EDLC 梯度系统增强螺旋梯度的瞬间切换性能,首次实现了 1.5T 磁共振的螺旋数据采集功能,针对脑卒中、恶性肿瘤两大重疾,为诊疗全程提供更为精准、详尽的磁共振影像信息,帮助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提升肿瘤治愈率。

脑卒中、癌症形势严峻

脑卒中、恶性肿瘤是目前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两大重疾。

数据显示,近 5 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年增长率超过 13%,高危人群的发病率为 14%,发病率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几大特点,其早期筛查、诊断以及预防对于控制疾病发展及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至 2020 年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 50%,即每年将新增 1500 万癌症患者。在中国,新发癌症患者占全球 20%,因癌症死亡的患者占全球 24%。并且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儿童癌症发病率增加了 25%,恶性肿瘤已成儿童第二大死因。专家表示,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约 70% 以上的患儿有希望被治愈。

创新螺旋技术应对挑战

磁共振是上述两大疾病影像诊断和辅助治疗的重要设备,但针对脑卒中和肿瘤,现有的磁共振设备仅仅能够在发现病灶阶段提供有限的影像信息,受到设备硬件、软件方面的设计限制,其图像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能够在这些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是目前 1.5T 磁共振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中国市场呈现出的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治疗需求,GE 在 1.5T 磁共振领域展开了更有针对性的研发,提出螺旋式梯度设计这一硬件上的创新,推出 1.5T 磁共振领域的重磅创新产品——螺旋 1.5T 磁共振 Optima MR360。

「螺旋式数据采集」实现了 1.5T 磁共振从解剖成像向定量功能成像的跨越,开拓了磁共振脑血流成像和体部肿瘤新生血管密度成像的新领域,实现磁共振发展和应用的两大突破:定量测量脑组织血流量、定量测量肿瘤新生血管密度。

这两大突破所带来的临床价值在于:不仅提供早期病灶发现、诊断阶段的精准图像和丰富磁共振影像信息,更能够在后续的治疗、疗效评估阶段提供精细化的信息,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并有效评估治疗效果。

全程有效解决疾病筛查、诊疗和效果评估

脑卒中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医疗经济负担意义重大,我国在脑卒中疾病的预防、筛查方面不断探索。GE 在 1.5T 磁共振设备上实现螺旋式数据采集方式,同时运用「螺旋 ASL 技术」,首次引入全脑不打药血流成像,精确进行脑组织血流定量测量,可以提供清晰的脑部血管狭窄、血管阻塞、血流状态等信息,帮助实现提前三个月发现脑卒中,有效改善早期筛查水平。

经全球近 10 万余例临床病历验证:螺旋 ASL 在脑中风检查中,完全不用造影剂即可完成检查,并且效果较增强扫描效果更加稳定准确,成为目前唯一通过美国 FDA 认证的同类检查技术。

在发现肿瘤后,判断肿瘤的良性、恶性非常关键,通常的影像设备难以做到。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密度情况差别非常大,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生长快、数量多、密度大。

GE 螺旋磁共振具备创新的「螺旋 IQ 技术」,采用螺旋 K 空间采集技术,并结合分段动态获取技术,可使采集效率提高 4 倍,实现磁共振从多期动态定性扫描发展到多期动态定量扫描的跨越,从而实现体部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测量,通过采集肿瘤外周血管的数量、密度等信息,从而为判断肿瘤性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通过螺旋 IQ 技术所提供的相关测量指标,能够指导肿瘤治疗最佳方式的选择,帮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前后,监控血管堵塞变化、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变化等,有效评估疗效,首次实现了肿瘤治疗的影像学定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