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登革热「绝育雄蚊」首批投放广州南沙

近日,有外媒报道科学家向广州投放 50 万只绝育蚊子抗击登革热,引发关注。记者联系负责该项目的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相关负责人,了解到「绝育蚊子」今年 3 月 12 日起,已开始在广州南沙沙仔岛陆续释放。这是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及阻断登革热项目在国内的第一次田间试验。

别被这么高大上的项目名称吓退,这个项目简单来说,就是让传播登革热媒介的白纹伊蚊「绝育」。据介绍,该田间试验的最新进展是,白纹伊蚊的卵孵化率和种群密度比对照组已经下降 50% 以上。第一期试验目标是使南沙沙仔岛的白纹伊蚊数量下降 90%。待南沙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团队还将在广东江门、海南两地开展试验。

每周 2 次每次至少释放 7 万只

5 月 25 日,外媒报道称,「今年春天,一队科学家驱车在中国广州的一个岛上四处转悠,从装在卡车上的塑料罐里释放了超过 50 万只蚊子。」昨日,南都记者联系到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之一的郑小英老师。

她说,从 2015 年 3 月 12 日起,团队在国内首个现场试验地———广州南沙沙仔岛,以每周 2 次、每次 7 万至 10 万只的频率,开始释放「益蚊」,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首批释放项目由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

早在 2014 年 4 月,团队就开始对沙仔岛的蚊虫种群数量构成进行摸底调查,并向沙仔岛居民介绍项目,以取得他们的书面同意,「90% 以上住户同意在沙仔岛释放沃尔巴克氏体雄蚊」。据外媒报道,去年的登革热疫情帮助说服了当地居民接受这个试验计划。奚志勇曾主动把手伸入装有蚊子的塑料罐里以证明他们要释放的这些雄蚊不咬人。

郑小英还介绍,运送蚊子的塑料罐也只是普通的塑料桶,每个桶里装 500 只雄蚊,「塑料桶无特别装备,但有封闭,蚊虫不会半路逃逸。」她还更正了外媒报道中「50 万只」的说法,「50 万只这个数据并不特别准确。」也就是说,「益蚊」的释放数量仍处于动态变化中。

为何首次释放地选在广州南沙?

去年 11 月 6 日,该团队曾召开「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登革热」新闻发布会。奚志勇教授当时就透露,首批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将在广州南沙的沙仔岛释放。为什么选在广州南沙沙仔岛?

郑小英解释,理想的释放点作为现场试验点,面积大小要适中,蚊虫不宜扩散,也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同时需要有人居住,但人口数量要保持适中。

在选择沙仔岛以前,奚志勇团队也考察过其他 3 个候选试验点,后作权衡比较,还是认为沙仔岛更合适。「释放地点主要选择成蚊栖息地,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而且目前释放的是雄蚊,不会叮咬人。」

白纹伊蚊密度比对照组下降 50% 以上

释放蚊子只是试验的第一步。郑小英说,释放「益蚊」后,团队一直持续监测试点的种群密度和诱卵器指数,并跟踪居民对项目的反应。那么,到目前为止,该岛上的蚊子数量或结构有发生明显变化吗?

「最近的监测数据显示,沙仔岛白纹伊蚊的卵孵化率和种群密度,比对照组已经下降 50% 以上。」郑小英介绍,团队将在沙仔岛上继续释放雄蚊,直至当地白纹伊蚊种群降至原来的 10%,这是第一阶段目标。而蚊虫释放数量,会根据现场环境蚊虫密度调整。「近期雨水密集,会产生新的蚊虫孳生点,会通过增加释放量、提高压制力度等方法解决」。

据此前奚志勇介绍,在试验第二阶段,研究人员将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以取代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的野生雌蚊。

下一步将在江门海南开展试验

目前全球开展沃尔巴克氏控制蚊虫研究的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新加波、巴西、哥伦比亚、印尼、越南等,「中国项目无论技术还是进展都走在国际前沿。」

除了首个试验地南沙,奚志勇团队还将在广东江门、海南选择隔离情况较好的区域进行田间释放试验。按照相关程序,当在两个独立的区域进行的田间释放试验成功,进行农药登记证书申请后,则可将其技术直接用于登革热的控制。

如果试验成功,会在像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直接释放吗?郑小英介绍,现场试验取得成功后,像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可选择重点区域直接释放。

背景原理

沃尔巴克氏控制蚊媒及项目 (即「以蚊治蚊」项目) 是中山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研究的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国内专家组的生物安全评估,并获得中国农业部颁发的微生物农药田间试验许可证。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 (包括蚊虫) 的共生菌,其登革控制的应用主要基于:1) 携带不同型别沃尔巴克氏体的雌雄蚊虫交配后,所产生的卵不会孵化;2) 沃尔巴克氏体对蚊媒体内的登革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这一技术通俗的解释是,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种群控制,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进行种群替换,宗旨是要让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绝育」,让蚊子成为对抗登革热蚊子的「武器」。

释疑

沃尔巴克氏体会感染人类吗?

答:沃尔巴克氏体不会感染人类。沃尔巴克氏体是无脊椎动物的共生菌,奚志勇此前介绍,自然界约 65% 的昆虫本来就携带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只是将其放在登革媒介中进行重新组合,因此并未介入任何新型生物。

让部分蚊子「绝育」

会否影响生态?

答:让部分蚊子「绝育」主要是降低蚊虫数量,蚊虫还存在,只不过数量减少,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也不会传播疾病,因此对生态不会有太大影响。蚊虫数量减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是现场试验中关注的问题。

和其他灭蚊方式相比

有何优劣势?

答:与传统方法相比,沃尔巴克技术所需费用较少、效果更彻底,比如传统方法只能针对人类可发现的蚊虫孳生地,而沃尔巴克技术是「以蚊治蚊」,蚊子可以找到人类难以发现的孳生点。一旦沃尔巴克技术在一个地区成功实施,如果该地区没有外来蚊虫侵入,该地区则不会发生蚊虫登革热传播。「以蚊治蚊」包括控制蚊虫数量和给蚊子接种疫苗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