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界院士咋选出来的?

近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经院主席团审定的 2015 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有 521 名候选人进入该名单,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共有 67 人入选。往届的医药卫生领域院士增选名单如何确定?最终当选的医药卫生学部院士能占多少比例?

本届医药卫生领域入选人数略有缩减

刚刚公布的 20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相比于上一届入围的 89 名候选人,这一届医药卫生领域 67 人入选,似乎略有缩减。此次入选的候选人其研究领域涉及血液病、肿瘤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等众多医学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提名渠道」一栏中,仅有「中国科协」与「院士提名」两种。据悉,为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中国工程院 2014 年修订了章程,本次增选是章程修订后的首次增选。此次增选的最大亮点,便是摒弃了往年「单位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的两条「官道」,明确公务员法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葛均波表示,「一方面,国际上在评选院士时,通常都没有政府推荐这一渠道,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将院士推选作为地方政绩,」这一举动也是让两院院士评选回归科学本质。

医学部以往每次增选 7-8 名院士

根据工程院《章程》规定,对候选人的评审和初选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各学部初选结果经主席团审议并确定终选候选人名单后,提交全院全体应投票院士进行投票终选。终选采取等额选举,获得有效票半数以上赞成的候选人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郭应禄告诉新京报记者,按照以往的情况,医学部通常每次增选 7-8 名院士,「但我现在已经不再参与选举工作了,所以今年增补的具体数额,也很难确定。」

本届血液病、肿瘤学入选较多或与学科发展有关

关于院士当选的投票,郭应禄介绍,能够达到相关资质、水平,是进入这一名单的前提条件,这一名单的确立并没有任何选择性或学科侧重,投票时会根据需要进行考虑。

「但不能仅仅因为『需要』就降低遴选标准和水平。」他表示,通常会平衡各个学部的院士名额分布,以他所在的外科领域为例,「80 岁以上的院士占了一多半,这也就意味着不少已经当选的外科领域院士都没有投票权利。」葛均波告诉记者,投票时也有一些平衡,可能每个学部有一定的名额,但实际投票时通常不会受到这类因素干扰。「投票是完全自由的。」

而对于本届血液病、肿瘤学领域入选候选人较多,在他看来,可能与学科发展有关。

相关链接

那些有争议的医药圈院士

烟草院士

2011 年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引发争议。包括钟南山在内的 104 位院士联名上书「极力反对」,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的科学家也相继加入,称其「降焦减害」的科技成果是伪命题,他其实没做烟草减害,无形中诱使更多人吸烟,使相关品牌香烟销量增多,有违学术道德。并且其评审应由医药卫生学部来进行,而不是谢剑平所在的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尽管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在 2012 年就通过了「劝退」方案,但由于谢剑平本人并不愿意,这个方案一直搁置到现在。

「造假」院士

2014 年初,复旦大学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召开情况通报会,王正敏对外界质疑一一回应,表示论文中确有四分之一存在不规范之处,论著中引用他人图片未在图旁说明,但有文字说明;其人工耳蜗受到国外产品的启发,但绝非「克隆」。

稍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又针对王正敏团队的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发情况发表声明,称 2004 年医院将实验室产品成功技术转让,原卫生部的课题由医院戴春富教授牵头申请,王正敏教授不担任项目负责人;工信部的课题由相关企业申请,与医院无关。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于 2013 年 8 月 19 日发布的调查报告称,王正敏的确在学术论文上存在「一稿多投」、任意编制实验结果、一图多用等问题,属于学术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