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于大多数心血管医生来说,依替巴肽(Eptifibatide)并不是一个在中国被熟知的药品。她在欧洲被用于院内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梗,通常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使用。千禧制药(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早在1998年就和当时的先灵葆雅(被并入默沙东)在美国上市了该药品,在欧洲则是和葛兰素史克公司共同推广。
而在他们却没有进入过中国市场,千禧制药也在2008年被日本武田收购,可能是市场的考虑,也可能有战略和资源的因素,这个在欧美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药品也就没有被跨国药企带来中国。
当然国内的药企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我们根据INSIGHT-China Pharma Data整理依替巴肽中国的研发上市情况:

江苏豪森在2012年底正式拿到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依替巴肽注射液的上市批准(国药准字H20120093),豪森也从2013年起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学术推广。
但2014年初海南双成的申请退回,再到深圳翰宇的申请有了新的进展(进入现场检查),我们突然看到铺天盖地对翰宇即将首个在中国上市“爱啡肽”的利好消息,而主要的数据来源正是国内财经数据的权威“大智慧”:

(http://cj.gw.com.cn/news/news/2014/0325/200000327341.shtml)

从我们整理的表里不难看出,大智慧的相关分析员是在做数据查询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是去检索爱啡肽在中国的申请情况,而其所用的数据库并不够“智慧”的知道,“爱啡肽”,“依替巴肽”还是“依非巴特”都是同一个药物。而这个药物其实早就由豪森上市销售了。哪怕翰宇能在今年上市,恐怕要和豪森竞争,也不可能独享这所谓“十亿”市场。
(INSIGHT-China Pharma Data 搜索依替巴肽或爱啡肽)

这个“乌龙”事件最终获益的还是深圳翰宇,
从去年年底一系列利好消息,包括双成的退出和“爱啡肽”的高歌猛进,一方面,翰宇今年年初几次路演中一再强调“爱啡肽”客观的市场预计,一方面也享受着“大智慧”带来的甜蜜的错误。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涨幅超过了50%。
看来大智慧还是,不够智慧!
注:江苏豪森和深圳翰宇各自的依替巴肽在制造工艺上略有不同,并为各自的合成方法申请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