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回应「诺奖级」研究:不为奖做课题

清华大学 23 日举行施一公研究团队「剪接体的三维结构、RNA(核糖核酸) 剪接的分子基础」成果发布会。有学者认为,施一公团队的这一科研成果,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发表两篇「里程碑式」论文

8 月 21 日,施一公作为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闫创业、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万蕊雪,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背靠背」论文。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用「里程碑式」一词形容。

他们的成果之一还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

施一公分析他的团队超前于世界其他研究团队的原因时表示,除了 2013 年冷冻电镜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与 3 位「85 后」弟子的成长也分不开。

分子生物学法则中「最后一个待解结构」

「我能站立、行走的大部分作用来自蛋白质,但蛋白质不会凭空产生,源头是遗传物质 DNA,而描述 DNA 到蛋白质这一过程的规律叫做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施一公说。

多个诺贝尔奖围绕这一「法则」产生,其中,RNA 聚合酶的结构解析获得 2006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核糖体的结构解析获得 200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被等待解析结构的超大复合体,而这一等待实在已经太久了。」2009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如此评价。

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对此,施一公回应,在研究一线确实不可能因为诺贝尔奖去做课题,他表示:「从来不想或想不到也不可能,但从来没认真去想什么时候会得诺贝尔奖。」

他认为,目前国内媒体太关注诺贝尔奖,其实可以淡化下,「大家应该关注什么难题没有解决,什么是更重要的课题,而不去想什么奖,历史会自然做出解答。」

35% 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

成果的核心内容就是「剪接体」,清华校方提供材料显示,许多人类疾病都归咎于基因的错误剪接,或是针对剪接体的调控错误。

「35% 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施一公介绍,其中就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丁绍·帕特尔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我们理解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发展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长期影响。

不过,施一公强调,目前只是基础研究,与治疗应用仍有相当距离,下一步,他们的目标是还原整个剪接过程。

「剪接体」是什么?

施一公团队的杭婧形容:遗传信息就像一个总统府,藏有许多文件需要交给下面的蛋白质去执行,但文件本身又比较冗杂,既有有用信息,又有无用信息,而剪接体的作用就是,「把没用的信息去除掉,把有用的信息拼接起来。」

回应

拟任副校长是否会耽误科研?

「有过承诺,教学科研都不会丢掉」

根据教育部相关任职公示,施一公拟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如公示通过,今后将如何平衡科研和行政工作?

「我还不是副校长,但我有一个对自己的承诺,过去已经挺忙了,但教学和科研是不会丢掉的。」施一公说,自己每年在清华要教约 100 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不是副校长,我相信我的课一节都不会减,只会增加。」

他也坦言,如今投入科研的时间已不如刚回国时,不过也有约一半时间会「老老实实制作研究」。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课题中,施一公回忆,从今年 3 月开始有突破到如今的 5 个月时间内,他至少有两个半月都在参与,「文章里面的图,甚至有一半都是我自己做的。」他表示,科研过程中得到突破的喜悦感,「是很难用得奖或者中彩票来描述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