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拿诺贝尔奖不需要刻意为之

近日,《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发表了一篇文章,199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英国科学家理查德·约翰·罗伯茨总结了如何赢取诺贝尔奖的 10 个简单原则。

这 10 个原则或忠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影响差异,例如,是否公正和凭实力说话。罗伯茨关于赢取诺贝尔奖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不要把获得诺贝尔奖定为目标,二是不要去搞公关和送礼。

获得诺贝尔奖,无疑是许多国家和科学家追求的目标。比如,日本 2001 年就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在 21 世纪头 50 年里培养 30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且,近几年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确实在增多,这似乎也证明了诺贝尔奖是可以制定目标的。由此,中国科技界也认为需要制定赢取诺贝尔奖的目标,从经费到政策都要向能获得诺贝尔奖研究的科研项目倾斜。

然而,无论是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蓝光 LED」获得 2014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 2012 年山中伸弥诺得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 2000 年以来,日本多达 14 人获得诺贝尔奖,都不是靠制定计划而获奖,也不是靠定向培养和定目标而获奖。因为,诺贝尔奖授予的成果有一个时间滞后,通常为 30~50 年。

所以,现在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增多,并不是日本 2001 年制定诺贝尔奖计划的结果。至于未来是否能实现计划中制定的目标,需要时间检验。所以,罗伯茨的第一个忠告在目前还没有受到挑战。

罗伯茨的第二个忠告是,不要做公关,别说送礼,就是向评委介绍自己也万万使不得。一些自认为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研究者,会向诺贝尔奖评委会寄送自己的文章,即便没有送礼,也意在提醒评委,自己取得了多么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在向评委套近乎。罗伯茨认为这种人肯定不会被提名。可以想象,那些评委们晚上在酒吧里谈到这样的人,会说些什么。

显然,送礼套近乎是东方人情世故的「必须」行为方式。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陈明宪,都为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做了大量「公关」。日本的评奖送礼风丝毫不逊色于中国。

日本政府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其职能就是公关、游说和送礼,包括向诺贝尔奖得主以及诺贝尔基金会人员提供一切费用全包的赴日旅行。日本人深知和践行东方的「不打送礼人」的做法,并且认为只有套近乎让评委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把奖项评给自己。

这一招显然也令人反感。英国《卫报》评论称,在宁静的学术界,日本的这种「直率」史无前例,让斯堪的纳维亚人愤怒。不过,诺贝尔奖评委对「公关」的愤怒和嘲笑能保持多久呢?没人知道。

当一来二去的送礼,真的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打动、消融和感化了诺贝尔奖的评委,没准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会因此逐渐增加。更何况,即便以公正和客观著称的诺贝尔奖在历史上也留下过公关、受贿而获奖的口实,例如,西方媒体就曾披露 1986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行贿买走的内情,意大利生物学家里塔·莱维·蒙塔尔奇尼的获奖是其团队公关和收买评委的结果。

人们当然希望罗伯茨的忠告成为永远的箴言、真言和事实,当然,也有人担心,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上不送礼不做公关只凭实力说话能否一直行得通。但不管怎样,作为世界最高奖项,诺奖恐怕不那么容易「刻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