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北郊,僻静的生命科学研究园区里,坐落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层红色小楼——这里,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
所长王晓东——个子不高,黝黑健硕的汉子,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料」院士,他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学识眼光,引领着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在这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探寻人类生命的新知。
「只领导,不跟随」,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设立科研选题的原则。王晓东说:「科研选题必须是世界最前沿的;必须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
归国创业
——种好一片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细胞凋亡规律研究,系王晓东在美国从事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可以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
自 1995 年独立工作后,短短几年,王晓东就获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成为该领域知名学者。
2004 年 4 月,41 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 20 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审相当严格,需要经过多轮秘密投票程序。他的入选证明了自身实力。
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于 2003 年开始筹建,2005 年正式揭牌成立,王晓东被聘为所长。他依然选择回国,投身中国的科研事业。王晓东说:「北生所是国家科技体制、科研管理改革的试验田。这对于报效国家和个人事业的发展都是好机会。」
「我们秉承国际上科学研究的传统,目标是『真正为人类了解自然和自身有比较重大的发现』。我们对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完全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科研。」
北生所自 2005 年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共有实验室 25 个,科研辅助中心 12 个,累计吸引 50 多位海外优秀高水平留学人员全职回国工作。
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崭新的大门;发现植物第六类激素——脱落酸的受体,被同行认为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发现;动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均填补国际空白……
目前科研人员独立发表文章 257 篇,在国外《科学》《自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有 31 篇,在国内外相同领域研究机构处于领先地位。
北生所是国内较早的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全所实行合同制的试点事业单位。王晓东学术助理黄嵩博士介绍,「我们所招聘顶尖人才作为实验室主任,组成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人才招聘专家委员会,按照国际化程序,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人才也是有进有出,保持流动性,所内部不搞职称评定。实验室主任聘任期为 5 年,他的工作将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通过相关领域国际专家函评,同时结合其对研究所和社会的综合贡献等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期聘任,未通过评估者,将离开研究所。
国际小同行匿名评议——是北生所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主任评估方法。「对科研来讲没有绝对的标准,必须要看在同行之间是否有影响力。如果对同行没有影响,就很难对大众有影响。」王晓东说。
王晓东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北生所的制度与风格,10 多年精心耕耘着这块试验田。
宽松和谐
——营造环境回归科研本质
北生所做的是探索性基础研究,科学家需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研究。
「在这里,包括晓东在内,我们大家都是平等讨论交流,都是直来直去,不用拐弯抹角,只对事、不对人。这是个纯粹简单的地方,大家一起做研究。」实验室主任邵峰说出了他在这里工作 10 年的原因。
「我们这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所长不干涉学术自由。如果所长整天问我干了什么,告诉我该干什么,那就没法干了。」邵峰说:「晓东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所里会有轻松的恳谈活动,大家坐在一起随便聊聊最近的新想法。这对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围帮助很大。」黄嵩说。在北生所,科学家拥有很大的科研自主权,而非行政官员决定科研选题。
「真正原始创新的科研无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灵上的自由。」王晓东从科研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
长期的宽松环境会不会使科研人员产生惰性?面对疑问,王晓东说:「我们实行的国际小同行匿名书面评估,要求十年内做到国际领先。这个杠杆还是很有力度的。」
尊重学术自由,提供一流服务,行政围绕科研转。北生所尽最大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
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地做科研,是北生所的一大特点。大型仪器统一购买、集中使用,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明显改善了仪器使用效果和实验质量。
所里已建成 11 个专门技术辅助中心,可以为所有试验室提供专业服务。北生所只有 20 多名行政人员,却能够承担起全所几百人的所有杂事,大到采购设备,小到进口实验用小白鼠,甚至连租房子等事情都会为科学家办好。
所长在科研选题和用人上不干涉实验室主任。北生所的行政人员积极主动为科研人员服务,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全力支持和帮助。「在北生所没有『管理』,只有服务。」
「北生所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杂念。」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说,「多年来一直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一心一意做科研,我很欣赏。」
追求原创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王晓东的北生所追求原始创新,而不是跟着别人跑的「山寨版」。
「我们在所里获益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追求学术上的原创性、创新性。所里非常看重学术内核,看重科研工作本身对学术界的影响力。我们不看评了多少奖,而是看科学成果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邵峰认为,这是王晓东一直坚持的创新理念。
所里的李文辉研究团队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不仅回答了关于乙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且从根本上突破了乙肝相关研究最重要的技术瓶颈。
「文辉的研究在突破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也没发什么论文。但是我和他聊过,发现他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有很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支持他的研究。」王晓东说。
对人的判断和坚持,源于王晓东对基础科研的理解:前面有没有路不知道,可能要翻过山才能找到一条通路,但也可能只找到一处断崖,那这条路就不通了,还要继续找下去,所以科学家探索新知要耐得住寂寞。
「晓东能从『废墟』里挖出『金子』,学识眼光非常独到。这是我跟随他的原因。」博士后樊炜亮回忆起王晓东独具慧眼的指点。
樊炜亮曾经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做一个实验,但结果让人气馁。「研究失败了,很痛苦,我都不再想看那些数据了。」樊炜亮说,但是晓东仔细分析了数据,发现其中一些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指导我对此专门进行挖掘。这 3 年多,我一直这个方向上探索,研究曙光已现。
「晓东有独到眼光和能力积累,能看到一个现象背后所蕴含的 5 步,甚至 10 步,从一个失败的实验中找到可能是未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口,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樊炜亮说。
乙肝受体研究、细胞修复基因研究、人体肥胖基因研究、治疗儿童自闭症应用软件开发……「我现在对大家的科研探索很满意。这里聚集了一批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我希望实验室有良好的状态。现在是所里最好的时期之一。」王晓东说。
「希望我们北生所的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的土地上能作出影响世界的发现和发明。把创新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追求,就要立足长远,把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在有足够量的积累之后,必然有质的飞跃,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晓东说出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