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发布的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中明确,市属高校、公立医院将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昨 日(25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编办」)相关负责人又进一步透露,这一涉及京城 55 所市属高校和 300 多家公立医院的「收编」大行动,将于今年内展开试点。
说到事业单位编制的好处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如工作轻松稳定、收入不比公务员差,压力小,且有这个头衔就意味着你是 国家的人,不用为饭碗担忧。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财政是按「人头」给事业单位拨付经费,很容易出现养闲人等问题。所以,此次对机构编制部门而言,控编的核心就是控制财政支出,以便使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公益事业发展,而不是人员供养。
谈及此次「收编」所带来的影响,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影响并不会太大,「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本市财政已改变对高校 、医院的经费拨付形式,不再是按『人头』拨付,而是采取综合经费核算办法,同时对高校、医院也开始实行新的拨付标准。如医院,财政经费是依据其床位、科研、门诊量等来拨付的;而高校,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完成招生任务后,按人均比等因素拨付的」。
另据介绍,编制本来是控制财政拨款的,现在编制在高校、医院管理中重要性在减弱,所以此次提出,今后对高等学校、公 立医院等要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而按照新的拨付方式,医院聘用多少医护人员、高校聘用多少老师,与财政经费基本脱钩。」该负责人说。
「对于取消编制后的高校和医院如何管理,我们还将逐步探索,并选择有条件的个别单位于年内启动试点,先行先试,待条 件成熟后再稳步推进。」上述市编办负责人表示,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还将出台配套政策。
分析人士指出,就「收编」这项改革而言,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只出不进,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对新进人员按照新的用人制度管理。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说是循序渐进,但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让原有职工失去职业优越感,而新入职员工则感觉「一入职就碰到天花板」,这样容易造成人员流动过快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