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在他国 触摸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脉搏

核心提示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议题,短短37个字,既呼吁了沸腾而焦灼的民意,亦为院士制度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6月13日,为期五天的两院院士大会闭幕,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从提名途径、遴选机制、退出机制三个方面对原章程进行了改进。国情不同,制度也不尽相同,但院士制度的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是一致的,当院士制度因种种原因陷入“羁绊”时,改革势在必行。今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院士制度。

院士溯源

院士制度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体制化的产物,至今已有约400个春秋。

“院士”一词的出处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景仰为拯救雅典城而牺牲的英雄阿卡德莫斯,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在位于雅典城西北郊的英雄陵园“阿卡德米”开坛授课,形成柏拉图学派。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很多学术团体都因尊崇柏拉图而将其团体冠名为“阿卡德米”。这个词便成了“院士”的英语统称“Academician”的源头。

【俄国院士】盛名难掩落差改革求新生

历史悠久的俄罗斯科学院正在经历一场地震般的改革。

俄罗斯科学院由彼得一世于1724年建立,是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俄科学院在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领域取得过众多成果,迄今有18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在改革之前,俄科学院拥有9个学部、3个分院、14个地区科研中心,下属科研院所共计436个。

俄科学院院士可领取数额不多的国家补贴,当他们从所任职院所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仍继续拥有院士称号。

然而,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国家投入与科学院体系产出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俄科学院网站的数据显示,2000年,俄政府预算向民用科研拨款170亿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5.5卢布),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3660亿卢布,但俄罗斯的研究成果在Web of Science这一数据库记录的所有成果中仅占2.1%,跌出世界前十。

俄罗斯政府于去年6月拉开了科学院改革的大幕,迄今已逾一年。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俄六大科研机构中的三个——科学院、医学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合并为“大科学院”,其财务管理权限将大为削减,其下属科研院所将与“母体”分离。同时成立俄总理直接管辖的联邦科研机构管理局,接管脱离的所有院所并管理3家科学院的原有资产和资金。

该提案发起人、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对科学院的改革应当让科研人员专心开展研究,使他们从资产管理和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这样一个大刀阔斧改革的方案一经出台即震动俄科学界,已于2013年9月由总统普京签署生效,现正按部就班地落实。

【美国院士】  千人选举、重荣誉、轻待遇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863年3月根据时任总统林肯签署的法令设立,迄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国家科学院于1964年设立美国国家工程院,于1970年成立美国医学研究院,三院均授予院士头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均由选举产生,事先没有申请程序。尽管也有许多非正式提名建议,但只有院士可以正式提名。该科学院每年4月在广泛和细致评审后,召开全体院士大会,对候选人进行评选投票,选出最多84名院士,21名外籍院士。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约2200名院士和400名不具投票权的外籍院士,总共约500名院士荣获诺贝尔奖。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名美国华裔院士介绍说,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由杰出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会”,没有政府拨款,其使命是“在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事务上向国家提供独立和客观建议”。

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家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该机构院士在为政府提供科学和相关技术服务时没有办公室,也不获取个人报酬。

另一名美国华裔院士告诉记者,美国的院士不是职位,或“行政待遇”,与其他待遇也不直接挂钩。上述三院的院士头衔由当选者终身拥有,他们在院内不会因达到一定年龄而失去“投票权”或“提名权”,否则将被认为是对老年人的歧视,但这一做法与他们从供职单位的工作岗位上退休无关。

针对眼下国内“热议”的中国院士制度改革,受访的这两名院士都认为,中国院士制度改革应向“科学”的方向前进,社会舆论在关注的同时要避免炒作渲染,静观改革“自然”行进。

【英国院士】  与大师共荣的皇家学会会员

英国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成为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离不开长期以来对科学及科学家的重视和尊重。历史最悠久的科学院级机构——英国皇家学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英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牛顿等著名科学家曾担任皇家学会会长。诺贝尔奖设立百余年来,共有80余名皇家学会会员获奖。如今的皇家学会共有约1500名会员,其中不乏物理学家霍金、生物化学家保罗·纳斯等学界泰斗。因此成为“皇家学会会员”是一种极高荣誉,且为终身荣誉。

这一学会本身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不对任何政府部门直接负责,但又与政府关系密切。比如其某些科研活动可以接受政府部门资助,同时就国家科技发展等重大事宜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要进入这座英国科学界的“顶级殿堂”可没那么容易。在每年约700名候选人中,每名候选人都需至少6名现有会员推荐。

学会通常在3月份召开选举年会,讨论新增会员等事宜。根据学会章程,每年最多新增52名会员,新增外籍会员一般不超过10名。

不过,“会员”称号更多地只是一种荣誉,代表了学界对其已有成就的肯定,在经济上不会获得更多“优厚待遇”。

整个皇家学会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共有21名理事,每年要通过选举改选其中10名,且所有理事不得连任两年以上,皇家学会会长的任期不得超过5年。

【法国院士】只是一种荣誉不享特殊待遇

成立于1795年的法国研究院(也称法兰西学会)是法国独具一格、举足轻重的权威学术机构,有“知识界议会”的美誉。然而,“院士”只是一种荣誉,而非职务,并不享受特殊待遇。

法国研究院由法兰西学院、文史科学院、科学院、美术院、伦理政治科学院五大学院组成。其中历史最悠久、荣誉级别最高的是法兰西学院,其院士数量始终保持40人,被尊称为“不朽者”。

法兰西学院院士候选者不受性别和国籍限制,但需向学院介绍自己的简历和学术成果,并按惯例拜访每一位院士。候选者在提交申请时不得超过75岁。法兰西学院规定,院士选举采用秘密投票方式,获得绝对多数选票的候选者可当选新院士,投票不受总统和政府干涉。

“院士”终身荣誉与高龄学者创新能力下降不免存在矛盾。法兰西科学院率先改革,在2003年将其院士年龄限制由80岁降至75岁,科学院院士在年龄达到75岁后,将会转为荣誉院士,可继续参与学术会议,但在新院士选举时不再拥有投票权,也不再享有院士津贴。其他学院也在考虑进行类似改革。

法国研究院院士是终身拥有的荣誉称号,而非职务,院士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也没出差补助,只会得到小额津贴。据法兰西学院官方网站介绍,“院士”称号拥有者到一定年龄后,须从任职院所的工作岗位上正常退休。

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学院对其院士没有特殊的考评机制。但科学院院士基本都是科研人员,他们在申请科研项目及相关经费时会同普通科研人员一样接受审核,不会享有任何特殊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