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方晴子事件”为何如此轰动?说说国内女科学工作者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在高校工作,而且人数和比例都在逐年快速上升。1950年,在高校只有2139名女教师;198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2,500;1997年,达到了142,400人。在国内,大学教师中,女性的比例为35.2%。2011年,高校教师有1,392,700人,女教师有652,950人,占到46.88%。

因此,女教师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她们中有些人已成为学院或大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些甚至成为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但是,女教师在学术研究中,还远没有和男教师平起平坐。从职称结构来抗,全国的教授中,女教授只占27.5%,女性副教授占到43%,女性讲师占到51.2%。现实情况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却越来越少出现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荣誉委员、原副主席刘恕谈到,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和中国工程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我国的女性比例仅为5%;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175名首席科学家里仅有8名女科学家,占4.6%的比例;在长江学者中,女科学家仅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中,女性仅占8.4%。

在世界范围内,到2009年为止,共有466名来自28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其中只有10名女性,仅占2.1%。事实上,在学术水平、专业提高,及进一步获取硕士或博士学位等方面,女教师与男教师拥有同样的标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她们必须比男性更出色,因为她们的学术地位要低得多。

女教师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平等地实现其价值,也直接影响到她们的科学研究积极性。我国四川师范大学的Ping Huang等人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2014年6月《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社会学)英文期刊上。学者谈到了以下几点因素: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家庭因素、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与男性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制度明确划分了两性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在文明的进程中,这种劳动力分工已打上传统性别文化的烙印,具有较强的惯性力。高校女教师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认同男女平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念让女教师成了一种矛盾体。

一直以来,学术研究被视为男人的事业,男性一直占主导地位。不可避免的,主要的学术规范和文化都是男性化的,代表了男性的视角和要求。这对女性而言是不利的。

传统与现代、事业与家庭的冲突,还有与男性的不同要求和标准,给女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从男女之间平等的角度来看,男女双方都有养育子女、赡养父母和分担家务的责任。但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必须先履行家庭责任,再追求自己的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这样消极的自我,会让她们渐渐趋于平庸,缺乏主动性,扼杀智慧和创造力的潜能,大大影响她们的学术进展。

小编认为,这是两个客观方面的因素,但也是可以加以改进的因素。相比于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的差异,这两点完全可以逐渐转变,帮助女性教育者和科学家解放出来,发挥她们的潜能。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