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 食管真的都要进行内镜监测吗?

不少指南推荐,对 Barrett 食管(BO)进行内镜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食管癌。然而,目前尚无 RCT 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且其成本效益也让人质疑。来自荷兰的 Pieter 等就此进行了讨论,文章发表于 2015 年 8 月 5 日的 Gut 杂志上。

有研究证实,只有小于 8% 的食管癌与 BO 有关,而 BO 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远低于预期水平。成本效益研究显示,对未提示不典型增生的 BO 患者进行内镜监测无成本效益优势。因此,如何识别高危 BO 患者并对其进行监测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大部分指南根据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出现于 5-10% 的患者中)来决定监测间隔时间。虽然其他影响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内脏肥胖及 p53 等分子标志物逐渐被发现,但尚不能对监测间隔时间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些指标中,BO 病变长度似乎最有价值。

BO 传统的定义为食管管周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并出现肠化,以 3 cm 为界,病变节段<3 cm 者,为短段型 BO(SSBO),反之,则为长段型 BO(LSBO)。

尽管 LSBO 及 SSBO 均可能发展为食管癌,但其风险不一。有 meta 分析提示,SSBO 患者的食管癌年发病率低于所有 BO 患者。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LSBO 发展为食管癌或高度不典增生的风险明显高于 SSBO。

另有前瞻性研究认为,在病变长度大于 2 cm 的 BO 患者中,病变长度每增加 1 cm,其发生食管癌或出现高度不典型增生的风险将增加 11%;在美国一项类似的研究中,这一风险增加至 28%。这些研究均说明,SSBO 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低于 LSBO 患者,故不易从内镜监测中获益。

目前,多数指南并未对 SSBO 及 LSBO 分别确立监测间隔时间。英国胃肠病学会最近出版的指南对病变长度进行分类讨论:无不典型增生的 LSBO 患者的监测间隔时间为 2-3 年;无不典增生的 SSBO 者为 3-5 年;病变长度<1 cm 者,无需监测。

德国 Pohl 等进行的一项关于 T1 期食管癌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 BO 危险分层的重要性:长节段型、短节段型、超短节段型 BO 患者每年发生食管癌的比例分别为 0.24%、0.03% 和 0.01%。

也就是说,为了发现一例食管癌,3127 名 SSBO 患者或 11329 名超短节段型 BO 患者需要每年进行内镜监测,其成本效益再次受到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其次研究选取的是 T1 期患者,实际中,发现更多的是进展期患者,他们的生物学特性与 BO 可能不同。

Pohl 等的发现有助于显著提高食管癌的监测效率,目前急需一种综合人口学、环境、内镜、组织学、分子标志物的预测模型,来准确识别高危及低危 BO 患者,从而终止对低危患者(可能为女性、无不典增生的 SSOB 患者)进行监测。

综上,BO 患者的病变长度是衡量哪些患者应当优先进行内镜监测的重要指标,目前其危险性已被充分证实,并已被批准纳入各种监测指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