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BS)影响了7%-21%的人群,它的慢性进展过程可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围绕它的流行病学、疾病转归、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程,美国密歇根大学卫生系的William等三位临床方面的专家检索了MEDLINE和 Cochrane等数据库,对1303篇相关历史研究文献做了简单的综述性回顾,发表在近期的JAMA上。

病理生理

肠易激综合征并非单一的一个疾病,而是源自不同病理生理改变产生的一组症候群,依据症状通常被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三型。IBS的各个亚型可相互转化,其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业已证明的因素包括肠道菌群改变、肠黏膜屏障、肠道免疫、胃肠动力、内脏感觉、脑肠轴交互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因素。这些因素和症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单一因素和单一症状都不是严格一一对应的。 
诊断

基于目前Rome III诊断标准,IBS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所以,IBS的诊断是基于便秘、腹胀及腹部不适等症状,并需排除器质性胃肠病的高危因素。需要强调的是IBS是排除性诊断,其与胃肠道肿瘤早期、炎症性肠病轻型需谨慎进行鉴别,借助相关检查加以区分。

这些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粪钙卫蛋白、腹部疾病的血清实验、年龄相关的结直肠癌内镜检查。

治疗和疾病管理

IBS的管理包括运动、饮食、药物、微生态调节剂、中枢行为干预。药物包括针对腹泻型IBS的止泻剂、5-HT受体拮抗剂、解痉药;针对便秘型IBS的膳食纤维、通便药、促分泌类药。中枢行为干预主要包括抗抑郁类药。此外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献指出组胺、钙、铁等微量元素过量和抗生素、抗抑郁药物等治疗也可以加重IBS症状。

确定主要的症状(腹泻、便秘、混合型)在IBS诊断实验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订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病例的实践已经证明多元饮食方案、生活方式、医学和行为干预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的生物标志的出现和对IBS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IBS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思路。目前来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要意识到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修正在IBS的药物治疗之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