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可降低低度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的癌变风险

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日益增高,Barrett食管(BE)为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并伴有杯状细胞等的特殊肠上皮化生。其可逐步恶化,从早期无异型增生的肠上皮化生,到伴低度异型增生,再进展为高度异型增生,最后可导致腺癌发生。

Barrett食管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由异型增生的程度及表现决定,既往研究已证实,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是伴高度异型增生BE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为探究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是否可减少伴低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 食管进展为食管腺癌,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Phoa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最终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研究成果发布于 2014年3月26日的JAMA上。

该随机对照试涉及欧洲多个中心,共纳入136例受试者,均为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确诊为伴低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随访时间至2013年5月。试验流程见下图1

图1. 试验流程:受试者应征、筛选及分组设计示意图

受试者分别分配至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组(消融组)及内镜监测组(对照组)。消融组主要运用球囊辅助的环周消融或局灶性消融(见下图2),最多可进行5次;对照组则仅进行高分辨率的内镜监测。

HALO系统分步环周和局灶性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内镜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技术。环周消融HALO360通过球囊辅助的双极性电极完成,局灶性消融HALO90则由内镜头端帽状结构的分节状电极完成。

图2. A图示在试验开始时内镜下食管末端图像,朝向胃食管交界处。正常鳞状上皮以苍白色显示,Barrett食管上皮以橙红色标明区分。B图示环周消融术。气囊充气后,射频消融发生器传输预设数量的射频能量至消融导管电极进行,图中示意在Barrett食管区段中已泄气的气囊,可见变为白色的区域,为环周消融后的即时治疗效应。C图示局灶性射频消融术。主要应用于靶向小范围治疗。即时治疗效应为可见的发白区域,位于残余的Barrett食管上皮底部。D图示食管末端,所有Barrett食管上皮已被完全根治。

研究主要终点为自随机分配干预措施起,3年随访期内进展为高度异型增生或食管腺癌。次要终点为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完全根除及干预引起的副反应。

研究中68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余下68例患者则实施内镜监测。结果显示(图3),从总体降幅来看,与对照组相比,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可以使伴低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进展为高度异型增生或食管腺癌的风险降低25%,其中可以使进展为腺癌的风险降低7.4%。

在消融组,异型增生的完全根治率为92.6%,肠上皮化生的完全根治率为88.2%,相比对照组中相应的完全根治率仅为27.9%和0.0%,有显著性差异。

图3. 进展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或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比较,射频消融术组(黄色线)显著低于对照组(虚线)。

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虽然已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但其仍会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消融组出现治疗相关副反应的患者占19.1%。食管狭窄是消融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有8例患者出现了狭窄,占11.8%,但在运用内镜下食管扩张后全部患者均可得到缓解。

若消融组患者在3年的随访期间出现主要终点,数据和全监控小组则需考虑其对治疗的敏感性和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适时早期终止试验。

该研究表明,通过3年随访,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可显著降低伴低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进展为肿瘤的风险,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推广运用该方法以治疗伴低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