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兰娟院士
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 1 亿,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为解决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难题,李兰娟院士主持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在973、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历经14 年艰苦攻关,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获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1)创建了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和《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推广李氏人工肝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2009年APASL(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专家共识》指出:人工肝明显提高了肝衰竭生存率,长期疗效令人满意。构建国内首个人源性永生化HepLL肝细胞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人工肝治疗仪,9项发明专利成果实现转化;率先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猪获成功,Journal of hepatology亮点评述为“开辟了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新途径”。
 
(2)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使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创建重症肝病肝移植评估与预警体系和急性肾损伤预警模型;发现一系列新的分子标志物,实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突破。经国际同行验证,杭州标准也适合西方国家,使适合肝移植的肝癌患者比例扩大了37.5%;将肝移植技术推广至18个省市单位,并率先跨出国门,先后于2010 年和2011 年在印度尼西亚成功开展活体肝移植,开启了印尼肝移植历史成功的大门,获得高度赞誉。
 
(3)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的变化规律;首次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立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判断标准;首次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变化与重症肝病发病密切相关;发现一批代谢标志物对肝硬化和肝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杂志点评该研究精确阐述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创建纳米抗菌肽治疗内源性感染和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的新策略,论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并入选“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4)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首次阐明骨桥蛋白调节NKT细胞致肝损伤机制,可作为肝炎治疗新靶点;揭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Oct4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发现HBV感染者T细胞应答及调控新机制,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评价:该研究揭示了HBV慢性感染机制。李兰娟院士受邀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撰写RON相关综述。
 
该项目在Nature Nanotechnology、Molecular Cell、Hepatology、PNAS、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76 篇,总影响因子883,他引1390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8 项;主编《传染病学》、《外科学》教材和《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肝脏移植》等专著10 余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