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J Gastroenterol:自身抗体可为早期发现食管癌的标志物

食管癌是世界上第八大常见肿瘤,以鳞癌为主,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5%,诊断时,通常为中晚期,因此,如能发明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来早期发现食管癌将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在检测的外周血肿瘤抗原如CEA、鳞癌细胞抗原、CYFRA21-1都只能在肿瘤体积较大或已发生转移时发现,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不高。

已有研究表明,机体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s)的抗体,并且有不少研究证实通过检测针这些抗体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然而这些研究都存在一定缺陷,针对这一现象,来自我国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的许丽艳等做了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12月3日的《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他们发现某些自身抗体有望成为早期发现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包括探索性试验和验证性试验,两个试验中都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食管鳞癌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了两组人群中针对P53、NY-ESO-1、MMP-7、Hsp70、Prx VI、和 Bmi-1六种自身抗体的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食管鳞癌患者上述六种自身抗体的含量比对照组高,其中,针对P53、NY-ESO-1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较其他抗体高。在探索性试验中,联合检测六种自身抗体诊断食管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和95%,与验证性试验接近,后者分别为:51%和96%。如将抗体检测限制于针对P53、NY-ESO-1、Hsp70、Prx VI的四种,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前变化不大。

该研究支持了食管癌在早期时机体就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这一观点,也证实了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较目前临床中使用的CYFRA21-1和鳞癌细胞抗原的检测略显优势。该法有很高的特异度,但灵敏度仍需提高,因此作者建议该法用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作为筛查方式之一。另外,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被发现,是否联合检测这些抗原能进一步提高灵敏度?也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