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危险因素分析

曾有文献报道,非骨水泥较骨水泥关节置换术的假体寿命要小于骨水泥型假体,,随着非骨水泥全髋置换使用率和患者生存年限的增加,临床医生对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认识也不断更新。有报道称术中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长与的非骨水泥使用率的增加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完善术前计划和提高手术技巧降低并发症,但是目前没有数据支持这一定论。

由于髋关节周围假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不高,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患者样本进行评估。研究者采用北欧四国的髋关节假体注册中心数据库。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固定以及特殊的内固定物设计是否会影响患者关节成形术两年内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将最终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JBJS。

该研究通过丹麦、芬兰、挪威以及瑞士四国的关节注册中心,研究分析1995至2009年449,930名股骨干置换(包括表面置换)。其中12,301名患者(2.7%)由于资料不全,被排除在研究序列之外。余下437,629名全髋置换患者,有325,730(74.4%)为骨水泥假体。具体患者基本情况,详见表格1。共有7中常用的股骨干类型纳入研究,包括两种骨水泥股骨干(Exter和lubinus SPII)和五中不同的非骨水泥干(Bi-Metrix,Corail,CLS Spotorno,ABG I以及ABG II)。(详细的研究入选标准,见原文)。

表1 患者的基本情况。

表2为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风险比。

该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术后两年的翻修发生几率较低,非骨水泥组为0.47%和骨水泥组0.07%。非骨水泥组相对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年龄在骨水泥组不会增加其翻修风险,但在非骨水泥组其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骨水泥组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风险,而非骨水泥组女性患者发生率较男性患者高。

早期髋关节周围骨折翻修风险,在2003年—2009年中较1995—2002有不同程度上升。两组骨水泥组,Exeter股骨干的骨折风险是Lubinus SPII股骨干的五倍。五组非骨水泥组,ABGII组较Bi-Metric组其风险率较高,而Corail组较Bi-Metric组其风险率有所降低。

该研究最终认为股骨干假体的形状和表面特性以及固定方式是影响其术后两年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的因素。研究者也同时建议尽管早期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较低,但是对于较容易发生并发症的人群,内固定物和股骨干类型的选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