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单开门术后应预防迟发型铰链骨折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疾病的常用术式。在单开门术中准备铰链时,需保留内层骨皮质,形成不全骨折的骨槽,以利椎板稳定及铰链侧骨性愈合。椎板铰链侧的稳定及其良好的骨性愈合是维持椎板开门状态和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但术后常发现椎板铰链侧出现完全骨折的现象,可能导致椎板不稳定。不稳定的椎板漂浮在椎管上,若向椎管内移位塌陷则可能压迫或刺伤脊髓、神经根、造成严重的神经并发症。由此可见,铰链侧的骨性愈合对术后椎板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铰链侧达到骨性愈合,才能避免椎板再关门的风险。

近年来,颈椎微型钢板逐渐被用于开门后铰链侧的固定,以减少或避免椎板再关门的发生。但单独采用微型钢板进行固定的长期临床疗效仍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为了进一步以评价单独使用钢板固定铰链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韩国学者Youn-Kwan Park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持续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骨性愈合的状态和时程,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The Spine Journal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79例在韩国高丽大学九老医院接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采用钢板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固定,共对125处铰链进行了术后CT扫描,以评价铰链骨折的骨性愈合状态。

通过对患者行颈椎CT扫描并测量影像学参数,持续观察铰链侧骨折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臂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a,0-10)评分,以及颈部疼痛的VAS(VASn,0-10)评分对患者术前以及术后随访第12个月时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价。

图1. 典型的早期铰链骨折患者术后一周时的CT影像:变形良好的铰链(上图),部分断裂的铰链(中图),已骨折的铰链(下图)。星号所示为铰链内侧骨皮质断裂。


图2. 典型的铰链骨性愈合患者术后第4个月时的CT影像:(A 与 B)一期愈合,(C 与D)二期愈合,(E)已骨折,(F)已骨折伴骨痂形成,(G) 移位伴骨痂形成,(H)未愈合的铰链。

图3. 各时间点愈合结果较差铰链的比例(上图)。铰链骨折的好发部位(下图)。

该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铰链起初均可以保持良好的弯曲。只有9%的患者术后第一周就已出现骨折或存在骨折的风险。在术后第4个月时,有62%的铰链弯曲良好的患者实现了一期愈合且无骨痂形成。余下38%的患者被归为“已骨折”或正处于“二期愈合”的过程中。至术后第1或2年时,除1处铰链以外几乎所有的铰链骨折均愈合良好,实现了二期愈合。根据术后12个月的VASn评分与NDI评分结果,归为“已骨折”或“二期愈合”的铰链数量与术后轴向颈痛密切相关。

图4. 上图: 累及C2或C7的患者术前与术后VASn评分差异的平均值;下图:铰链骨折的数量。


图5. 一例62岁男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的CT扫描结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单独使用钢板固定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用于多节段颈椎解压的一种安全和可靠术式,但其并不能为开门侧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以实现一期愈合。因此,对采用此类术式的患者,需积极预防术后铰链侧的迟发型骨折并减少术后轴向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