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后大便失禁:术后改善率逐年递增

直肠壁全层下移称为完全性直肠脱垂,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全层直肠脱出肛门,长期反复脱出后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常有血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并伴里急后重,甚至大便失禁。其中,大便失禁因能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其改善情况也为病人和医生所重点关注。

因此,来自法国的 Wallenhorst 教授以及其团队,自 2003 年起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至 2010 年 7 年时间内在法国雷恩大学附属医院共随访 203 例病人,着重研究直肠完全性脱垂经不同手段治疗后,远期大便失禁预后情况。其研究结果于 2015 年 7 月发表在 Surgery 杂志上。

研究团队采用克利夫兰便失禁临床评分(CCIS 0-20)以衡量病人失禁程度,并将随访末期评分减少 50% 以上定义为控便功能改善。

203 名病人中,除 61 人失访外,剩余 145 人里,42 人因手术禁忌等原因接受了非手术治疗,还有 103 人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手术均由两名该医院高年资肛肠外科医生完成,其中 7 例经肛门手术(1 例 Altemeier 术,6 例 Delorme 术)、63 例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11 例阔筋膜直肠固定术、20 例直肠悬吊补片固定术以及 2 例直肠悬吊+乙状结肠切除术。

病人在平均随访 38.9 个月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报告控便功能得到改善(CCIS 降低 50% 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非手术组 12 人(25%),手术组 52 人(54%)。

在控便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大便失禁症状持续两年以上以及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是两个最主要的良好预后相关因素。相反,慢性盆腔疼痛则预示了较差的远期预后。而行其他术式治疗的病人,其预后与非手术组病人接近。

另外,该研究还指出,行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其控便功能改善累计改善率分别为第一年 18%、第三年 56%、第四年 69.3% 以及第五年 79.3%,显示出一个改善率逐年累计升高的趋势。

该文章在研究大便失禁预后的问题上,根据其长期随访这一特点,得出了两点结论:

1. 与远期控便功能改善相关的保护性因素有两个:大便失禁症状持续两年以上以及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

2. 更重要一点是另一方面发现了经手术治疗失禁病人的累计改善率逐年递增,提示在临床上在评价术后预后时应该将观察时间适当延长,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在术后 3~5 年内控便功能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