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用了很多方法来描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介入治疗后胸主动脉形态的改变。形态学的变化可以用直径、面积、体积来描述。测量主动脉腔的面积和体积看起来是描述形态改变最好的方法,但是测量起来浪费时间,也不是临床常规实践的一部分。测量主动脉直径则相对简单。
为了确定主动脉直径是否能作为评估主动脉形态的标准,来自英国圣乔治医院的Benjamin Oliver Patterson等对此作了科学研究。他们得出了主动脉直径与面积成线性正相关的结论。于今年八月份把这份研究结果发表在了《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上。
他们对100例应用血管介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研究。运用CT三维成像技术测量对主动脉夹层假腔、真腔和完整腔的面积和直径进行了不同位点位测量。主要测量升主动脉最宽处、左锁骨动脉处、左锁骨动脉下2cm处、左锁骨下动脉10cm处、胸主动脉最宽处、胸腹主动脉交界处。把散在的点在坐标图上画出来,用线性回归模型画出一条最合适的线。并且与非线性模型进行比较。
1.升主动脉最宽处 2.左锁骨动脉处 3.左锁骨动脉下2cm处 4.左锁骨下动脉10cm处 5.胸主动脉最宽处 6.胸腹主动脉交界处
图A:利用三维成像测出的胸主动脉腔中心线,有利于确定解剖标志和精准测量
图B:利用CT多平面成像测量主动脉的面积和直径
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假腔还是真腔其直径和面积在多数解剖位点上都成正相关。直径很大的主动脉应用非线性模型稍微较合适,但与线性模型差别不是很大。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主动脉直径与管腔面积是成正相关。因此,基于主动脉腔中心线用多平面重建测量的主动脉直径,似乎足够可以用来评估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后主动脉形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