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NSCLC可根据基因型以及转移瘤部位和数量分组

肿瘤负荷和驱动基因改变是NSCLC的重要预后因素。TNM分期是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预后因素。第7版肺癌分期系统没有考虑到一些重要预后的因素,如转移部位、转移瘤数量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来自中国广州的吴一龙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认为对于IV的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根据基因型和转移瘤发生的部位数量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文章发表在近期的CLC杂志上。

该研究根据驱动基因改变和肿瘤负荷,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3组:M1-I组: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阳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MI-II组:EGFR 和 ALK野生型合并胸内转移或1个远处转移器官转移(转移病灶≤3);MI-III组:EGFR 和 ALK野生型伴有1个远处转移(转移病灶>3)或多脏器转移。比较该分组方法与第7版分期系统的总体生存时间。

该研究纳入广东肺癌研究所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共627 例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1-I组、M1-II组和M1-III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2.2月、15.5月和10.0月。根据第七版TNM分期系统,位数M1a和M1b的OS分别为22.8月和13.7月。该研究的M1分类和第7版TNM分期系统Maximally Selected Statistics最大值的绝对值分别为5.881和5.089。

该研究表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根据基因型、转移器官和转移病灶数量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M1-I组晚期NSCLC患者应该予以TKIs治疗,M1-II组患者推荐予以全身治疗联合局部干预,M1-III组预后较差,需要进行系统性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