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分碎术后的子宫病理恶性率调查

子宫分碎器的出现使微创子宫切除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实现,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子宫分碎器潜在的肿瘤播散风险。最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建议停止在子宫切除术中使用子宫分碎器,防止肿瘤播散风险。

在美国,使用碎宫器行微创子宫切除术非常普遍。但该疾病术后病理的恶性概率还没有被准确统计。现有的单中心研究所报道的发生率从9/10000 到100/10000不等,差异巨大。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ason D.等进行了一项准确率更高的大样本量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作者使用了远景数据库(收录了全美500多家医疗机构的住院数据)的付费数据查询。使用人口统计学的各种变量及疾病种类进行分类。

结果显示,在2006-2012年232 882例微创子宫切除术中,36 470例(15.7%)使用了碎宫器。其中,术后病理证实99例为子宫体癌,占27/10 000。26例为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占7/10 000。39例为可疑子宫体癌,占11/10 000。368例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占101/10 000。

统计显示,手术患者年龄越大,子宫体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概率也越大。与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相比,50-54岁患者子宫体癌发生率高达4.97,55到59岁高达19.37,60到64岁高达21.36,65岁及以上高达35.97。

本此调查作为第一个有关子宫粉碎术后病理情况大样本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缺乏随访资料,无法研究术后出现肿瘤播散转移的病例。

研究者认为,临床医生手术前应向患者明确交代子宫粉碎术的利弊以及子宫体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流行病学概率,由患者自己选择手术方式。另外,现在的碎宫器都配有保护性标本袋,将保本装入袋中进行分碎可以有效避免碎末播散。但是,因为标本袋尚不完善,使用难度较大,所以医生能否正确有效地使用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