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致新生儿黄疸的两种模式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临床评估方法。因为母乳喂养或母乳对黄疸的影响,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黄疸的方式和过程与奶粉喂养的婴儿是不同的。临床医生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过程,对父母进行预先的指导,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干预治疗。

为了更多地了解健康母乳喂养婴儿黄疸自然发展的过程以及确定美国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Maisels 等测量了1044名近足月和足月新生儿(≥35周)经皮胆红素(TcB)的水平。此外,研究人员还探讨了健康母乳喂养婴儿黄疸的临床评估标准以及视觉评估黄疸的Kramer准则是否有效,并将成果发表在Medscape杂志上。

参加该研究的所有婴儿均为主要母乳喂养(即24小时内奶粉喂养次数不超过1次)。婴儿出生后两天在医院检测TcB水平,此后在门诊进行常规随访检测。同时,门诊医护人员通过Kramer准则视觉评估黄疸。

在母乳喂养婴儿中,持续性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数据被记录下来(如表1)。

表1.母乳喂养婴儿持续性黄疸和TcB水平的升高

研究发现,TcB的平均水平和视觉黄疸区域评分有很强的相关性的。虽然黄疸区域评分对于刚出生婴儿的高胆红素血症评价是不可靠的,但是当一个黄疸区域评分≥2时,婴儿都应及时进行TcB或血清总胆红素(TSB)测量。

一般情况下,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3-5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然而,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逐渐下降”或“此后”多久的定义还不明确。

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有两种情况,一种称母乳不足性黄疸,另一种称母乳性黄疸综合征。

母乳不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乳相对缺乏导致的血清胆红素的早期增加。而母乳低摄入量和,胎粪排除延迟是造成血清胆红素上升的主要原因。

当疾病严重,新生儿逐渐出现脱水、高钠血症,体重下降时,高胆红素血症会持续甚至变得更为严重。此时,喂养史、临床评估数据、实验室检查和体重测量结果都可说明母乳摄入不足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与母乳喂养有关的黄疸是母乳性黄疸综合征。胆红素来源于母乳本身以及母乳和新生儿先天性代谢或清除胆红素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母乳性黄疸综合征通常病情缓慢、持续时间长。

面对新生儿黄疸,健康医疗专家应根据喂养史、黄疸消除史、临床评估数据以及婴儿年龄来决定是否进行干预治疗或继续观察。临床指南建议,如果胆红素水平在出生后一周仍处于峰值,胆红素的客观测量结果(实验室检验胆红素或经皮胆红素计)对治疗或监测有指导作用。

此外,除了母乳喂养外,其他原因(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导致黄疸的发病机制也都不明确。虽然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持续性时间长,但黄疸及TcB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预见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