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最大转移病灶即可准确评估晚期肺癌治疗效果

准确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对于决定患者的进一步诊治方案至关重要,早在1981年,WHO颁布肿瘤缓解标准用于评估肿瘤缓解情况,该标准通过最大横径´直径获得单个肿瘤二维的大小,并将所有肿瘤面积叠加后计算总肿瘤大小,由于WHO标准并未清晰的界定何种病灶需纳入总肿瘤大小,导致该标准可重复性较差,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患者的评估往往不能达到统一。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二维方法测量所有肿瘤的大小,比较复杂,且误差也较大。

2001年,实体肿瘤缓解评估标准(RECIST)工作组提出RECIST 1.0指南标准简化了评估肿瘤缓解的方法,该法指定了需纳入统计的最小肿瘤的大小,首次提出使用一维的方法,同时确定了需纳入统计肿瘤的数量标准。该指南标准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缓解的评估,该标准需纳入10个肿瘤病灶进行评估,且单个器官不超过5个肿瘤病灶。

该标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纳入评估的肿瘤的病灶较多,缺乏对淋巴结的评估,随着临床影像技术的提高,该方法亟需进一步改进。因此,2009年,RECIST工作组推出RECIST指南标准1.1版,在纳入评估的肿瘤病灶数量,淋巴结测量,肿瘤进展定义等方面做了改进。

将所需纳入肿瘤病灶数量由10个减少至5个,单个器官纳入统计的肿瘤病灶数量则由5个减至2个。但该标准未对如何确定纳入统计的单个器官中两个肿瘤病灶做出明确规定,有研究采用单个最大肿瘤病灶评估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与测量5个肿瘤病灶评估相比,两者结果一致。

鉴于上述原因,来自韩国的Jung Han Kim医生等推测可通过测量单个最大肿瘤大小评估肿瘤缓解情况,Kim医生开展研究以比较RECIST1.1版改编标准(mRECIST1.1,测量单器官单个最大肿瘤病灶大小)与RECIST 1.1版标准(测量单器官两个肿瘤病灶大小)在评估晚期肺癌患者中的优劣。该研究发表在最新的《Lung Cancer》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2004年-2013年接受一线化疗的出现多个转移病灶晚期肺癌患者,共64例。其中59例(92.2%)患者为IV期,另5例(7.8%)为IIIB期。63例(98.4%)患者存在肺部可测量肿瘤病灶,可测量转移肿瘤病灶出现最多部位为淋巴结(51.6%),肝脏(14.1%)。27例(42.2%)患者存在两个以上器官转移,7例(10.9%)患者存在3个以上器官转移。

mRECIST 1.1标准纳入的肿瘤病灶显著少于RECIST 1.1标准,两者的中位数量分别为2(范围1-4),3(范围2-5)。研究显示两个不同的标准评估各患者肿瘤测量值的差异均低于10%,其中使用mRECIST 1.1标准使33例(51.6%)患者肿瘤测量值高于RECIST 1.1标准,差异值介于0.1%-9.5%之间,而另31例(48.4%)患者肿瘤值低于RECIST 1.1标准,差异值介于0.1%-9.1%之间。

该研究还发现两个标准对于评价肿瘤缓解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仅3例(4.7%)患者在评估时出现了分歧。mRECIST 1.1标准和RECIST 1.1标准评价肿瘤经一线化疗后总体缓解率均为2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0.3%,71.9%,均无明显差异。

该研究结果显示,mRECIST 1.1标准在不降低评估准确性的前体下,还可以简化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评估,便于临床实践,因此可考虑使用单个最大肿瘤大小评估肿瘤对于化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