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黑点征可提高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准确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位于子宫腔外,受到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增大、出血,形成囊性病灶。在妇女中患病率为5%-10%/年。

以往研究认为,“T2阴影征”(T1加权图像上的囊性高信号病灶,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减低)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MR征象, 病理基础是病灶内反复出血形成高浓度的蛋白和血液分解产物。这一征象的特异性最初报道高达96%。

但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T2阴影征也可见于出血性囊肿,其特异性只有83%。

至今,MRI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仍有难度,主要与出血性囊肿鉴别。

研究者发现,在某些慢性出血性囊性病灶中的可见到囊壁上有点状低信号影,称为“T2黑点征”。为进一步评价其诊断价值,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放射科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单中心研究,文章最近发表在Radiology。

研究对象包括56名妇女,18~66岁,平均年龄38.8岁。来自戴维斯医学中心2002.12~2012.7盆腔MRI数据库。共有74个囊性出血性病灶,在T1加权图像上为高信号,若病灶中有实性软组织信号则排除。

每位患者术前行盆腔MRI检查,术后至少一次超声检查。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附件区肿物均有病理学诊断。出血性囊肿中7例有病理诊断,13通过影像随访确诊,5例有初次的超声检查。

由2名放射医师独立阅片,记录T2阴影征和T2黑点征的有无。

结果显示,16个(36%,16/45)子宫内膜异位灶,0个(0/25)出血性囊肿,2个(50%,2/4)附件区肿物显示出T2黑点征(图1、2)。42个(93%,42/45)个内膜异位灶,12个(48%,12/25)出血性囊肿,4个(100%,4/4)附件区肿物显示出T2阴影征(图3)。


图1 26岁妇女,病理诊断双侧子宫内膜异位症。a 横轴位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左侧附件区均匀一致的囊性高信号(箭头);b 横轴位T2加权图像显示病灶信号减低,内见多个点状低信号影(箭头)。
图2 33岁妇女,病理诊断双侧子宫内膜异位症。a 横轴位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双侧附件区均匀一致的囊性高信号;b 横轴位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双侧病灶信号减低,左侧病灶内见点状低信号影(箭头),而右侧未见。
图3 40岁妇女,病理诊断左侧出血性黄体囊肿。a 横轴位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左侧附件区囊性高信号(箭头);b 横轴位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显示病灶信号减低,低于周围的液体信号,但未见黑点征。

“T2黑点征”与“T2阴影征”的敏感性为36%、93%,特异性为93%、45%,阳性预测值为48%、81%,阴性预测值为48%、81%。

学者们认为,T2阴影征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T2黑点征在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高的特异性,其病理基础可能是浓缩的血块。T2黑点征的出现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出血性囊肿,可减少影像学随访或腹腔镜检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