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豆类抗凝剂使用增加脑微出血的发生率

口服香豆类抗凝剂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出血是所有口服抗凝剂的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颅内出血由于其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除颅内出血外,口服香豆类抗凝剂同样影响更小的亚临床性的微出血发生。然而,目前普通人群中使用香豆素抗凝剂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为此,来自荷兰的Meike Vernooij等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明确1)香豆素使用是否与更高的微出血患病率和发病率相关;2)在较高的最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人群中微出血发生是否更频繁;3)在使用香豆素的患者中,INR的变异性是否与微出血相关。

研究结果发现香豆素类抗凝剂使用与微出血显著相关,且在INR变异性较大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最强,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最近的Stroke杂志中。

该研究共纳入4945例≥45岁的受试者进行横断面分析,其中3069例受试者进行随后的MRI检查。研究人员从自动化药房记录中获得香豆素使用信息。对香豆素使用的患者进行监测,在连续的访视中进行INR值测量。通过大脑核磁共振评估微出血的的存在和部位。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研究香豆素使用与微出血之间的相关性。

总体来看,8.6%的患者在首次MRI随访前使用了香豆素抗凝剂,在MRI随访后的使用率是5.9%。 微出血的患病率是19.4%,在平均3.9年的随访期内发生率为6.9%。 与从未使用过香豆素的患者相比,香豆素使用的患者脑深部或幕下的微出血的患病率更高,任一类型的微出血发病率更高,尽管后者还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更高的最大INR值与脑深部或幕下微出血相关。在香豆素使用患者中,INR值更大的变异性与更高的微出血发生率相关。该研究结论最终认为,香豆素使用与微出血相关,在INR变异性较大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