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最新的脑影像研究发现社交互动相关神经表征可以准确识别孤独症个体,这或许给孤独症甚至其它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带来一场革命。
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孤独症患者在思考社交互动相关内容时缺乏自我神经表征,该思维模式成功区分了孤独症患者和正常对照,准确率达97%。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12月2日PLoS One。
“这是首次将一种精神障碍和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的改变联系起来”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研究员,Just教授说,“孤独症患者在社交互动时显得笨拙,格格不入,如今,我们看到其生物学基础。孤独症患者想到社交互动时自我神经表征几乎完全缺失,他们无法从拥抱、劝说或喜爱等社交概念中找到自己。”
香蕉还是椅子?
目前的研究成果得益于Just教授及其同事多年的开创性研究。“大概6年前,我和我的同事们自创了一种新方法了解人们在想什么,即大脑fMRI激活模式。举例来说,我可以通过观察你大脑的活动情况得知你现在正想着的是香蕉还是房子或者椅子。”
“有趣的是这些激活模式具有人群普遍性,也就是说,我们两个不同的人想着香蕉时,显示屏上呈现的大脑激活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大脑对特定概念有着标准反应模式”他补充说道。
研究团队选取17名高功能孤独症患者(16岁~38岁)以及17名年龄、智商匹配的正常对照,要求34位被试在fMRI下根据指导语从行动发出者和接受者两种角度思考八个社交动词,包括:称赞、侮辱、喜爱、憎恨、拥抱、踢、鼓励和羞辱。共涉及16种社交互动情景,重复试验6次。
研究者发现孤独症患者回应拥抱、喜爱等概念时,后侧扣带回/楔前叶神经活动缺乏,然而,正常对照组相应神经活动非常活跃。机器学习分类器根据这些思维标记模式成功辨别出33位被试,提示大脑活动和社交思维之间存在系统关联。
不仅如此,孤独症患者自我神经表征改变程度和扣带束性能以及行为能力有一定关联,扣带束负责连接自我神经表征相关脑区,行为能力则包括面部加工、识别能力等。
Just 教授相信这些生物学基础很有可能是孤独症患者与生俱来的。“6个月即能发现脑组织异常。”他补充道,“6-12个月即能发现社交行为异常,比如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兴趣。”
孤独症可逆转吗?
结合其2009发表的一篇关于8-10岁失读症患者的研究报道,Just教授认为孤独症患者社交交往缺陷或许有恢复的可能。该项研究发现经过100小时词汇解码训练,患者阅读能力改善,脑白质缺陷区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二者的改善程度显著相关。
“所以,适当的矫正技术有可能改变儿童的大脑,虽然尚不知道是否适用于孤独症,但是有这个可能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精神障碍都存在某些思维改变,孤独症的社交思维,偏执狂的被害妄想,强迫障碍的过分审慎。”
Just教授解释道,“这些想法都发生在大脑的某个地方,如今,我们有了这项可独立评估的新技术,或许,将来,我们做精神检查,可以让来访者在核磁扫描下思考大量不同类型的概念,观察哪些思维有变化,都变成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