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长城会“心血管检验论坛”会议精彩集锦

又是一年金秋时节,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临床、基础及检验的专家、教授及代表约200人参加了于2014年10月17日在306B由国内著名的检验医学专家鄢盛恺教授任坛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孙艺红教授协助组织的“心血管检验论坛”,以专家讲座、听众答疑、讲者与听众互动的活泼形式共庆“心血管检验论坛”10周年的生日。

自2005年在长城会主席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之下,由鄢盛恺教授等牵头组织创办“心血管检验论坛”以来,在临床、基础和检验各界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已逐渐发展成备受参会代表期待,备受业内好评的交流平台与盛会。

本届“心血管检验论坛”的演讲及主持专家均由在心血管疾病(CVD)诊治特别是在心血管检验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临床检验和临床医学专家担任,论坛从内容侧重点上分为心脏生物标志物和心血管检验的策略两部分。

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艺红教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陈文祥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刘树业教授和上海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主持,郑卫东教授、汪俊军教授、任景怡教授、鄢盛恺教授、周荣斌教授分别从新兴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介绍,到传统血脂成分检测的亚型分析及应用,再到心肾综合征诊疗中心脏和肾脏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论坛下半场由中日友好医院鄢盛恺教授,卫生部北京医院赵昕教授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白锋教授主持,王学锋教授、杨天伦教授、李艳教授和邱玲教授分别从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心血管指南的解读、个体化用药及床旁检验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内容围绕临床的实际应用展开,介绍了临床医生关注的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不同血脂指南的解读,基因分析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床旁检验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等精彩内容,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前来聆听。以下对本次论坛的几个精彩内容做一总结回顾:

1 新型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进展与应用

这些年新型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进展和应用一直是心血管检验论坛的重要内容,上半场的论坛首先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郑卫东教授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汪俊军教授分别根据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新型心衰标志物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T2)和潜在生物标志物循环microRNAs的研究进展。

郑卫东教授指出ST2目前还没足够证据显示其可作为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志物,但是可溶性ST2不仅可预测心衰患者的住院和死亡率,还可增加利钠肽(BNP/NT-proBNP)的预后价值,对于ST2的作用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汪俊军教授通过对不同冠心病危险分层人群血清microRNAs表达谱的变化,分析血清特异microRNA应用于CVD危险评估与分层的潜在价值,以及血清特异micro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AS)性病变严重程度、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指出micro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 心脏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是生物标志物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景怡教授和北京军区总医院周荣斌教授就分别讲解了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斑块不稳定判断和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与预后的作用。

任景怡教授指出ACS的风险评估中除传统的炎性标志物(如CRP等)外还需要新的标志物,microRNAs可能成为新的ACS早期预警和诊断的重要指标,目前尚无理想的单一生物标志物,针对ACS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多种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策略具有前景,但尚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周荣斌教授则针对心肾综合征(CRS)的五种类型,阐述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BNP对于CRS诊断和治疗的意义。疾病的复杂性,需要临床医生使用不同的诊断技术和不同的诊断指标联合诊断和治疗。

3 传统生物标志物的新应用

除了生物标志物的联合使用外,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许多传统的心血管检验指标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更好地能应用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国内著名血脂检验专家、中日友好医院鄢盛恺教授,在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于临床血脂检验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质疑基础上,对于国外新近研发上市的脂蛋白颗粒与亚型分析的方法进展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着重指出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的检测,脂蛋白亚型特别是小而密的LDL-C(sd LDL-C)以及传统的血脂指标载脂蛋白B(ApoB)对于血脂异常防治,特别是心血管剩留风险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呼吁国内临床及检验界重视ApoB的检测与应用。

4 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诊疗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和争议一直存在,而个体化诊疗对于心血管疾病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学锋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分别针对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和基因分析对于个体化用药的指导作了精彩的演讲。

王学锋教授对于肝素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与实验室监测,特别是需要引起临床重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李艳教授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在基因诊断方面开展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向与会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经验,特别是基因诊断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建议。

5 指南的解读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的指南共识众多,其中对于临床血脂异常防治中血脂达标指标的建议存在差异,特别是《2013 ACC/AHA治疗血胆固醇降低成人ASCVD风险指南》出台,新指南的胆固醇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推荐使用合适的他汀治疗强度,放弃LDL-C或非HDL-C靶标作为治疗目标。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杨天伦教授就2013 ACC/AHA指南和ESC/EAS指南中的差异作了解读,指出了指南中存在的争议与质疑,如(1)是否需要靶目标值?(2)是否需要强化他汀治疗?(3)是否需要非他汀药物治疗?(4)是否需要LDL-C外的指标?(5)两大指南风险评估是否与临床实际匹配?与会代表也积极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也充分肯定在目前情况下,我国临床血脂管理还应将LDL-C作为调脂治疗首要靶标的重要性。

6. 床旁检验的现状与挑战

床旁检验(POCT)一直是心血管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手段,对于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的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但是POCT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和质量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邱玲教授结合该院对于这类设备所做的分析研究与管理模式探索,介绍了我国POCT目前的现状与挑战,也分享了该院的管理经验,指出一个十二字经验:精心挑选、统筹管理、全员培训,为POCT的临床应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