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用药一直困扰着许多患者及家属。例如,强迫症患者可能被开具“帕罗西汀”和“利培酮”,当患者得知它们为“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时会感到困惑,担心自己患上为人们所不耻的精神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服药依从性。
在2014年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大会上,新的药物命名系统发布,该系统旨在将现行的基于症状的药物命名模式,向基于药理学特征及作用的模式转变。
主导本次命名工程的专家Joseph Zohar称,新的命名系统将反映最新的药物知识。“这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它将改变我们讨论和选择药物的方式,以及更好地向患者解释选择某种治疗药物的原因。”
现行的基于症状的药物命名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药物分类方法。“将药物命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并不好,这是商业而不是科学,它不能帮助我们做出有效的知情选择。新的药名将立足于我们现有的知识,并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观念和依从性。”Joseph Zohar说。
议拟的药名包括4个轴:
轴1:药物靶点和作用模式的描述
轴2:药物的适应症
轴3:药物的效能和主要副作用
轴4:神经生物学描述
以氟西汀为例,按现行的方法为“抗抑郁药”,新的命名系统将包含以下信息:
轴1:靶点:5-羟色胺;作用模式:再摄取抑制
轴2:适用于重度抑郁症、强迫症、贪食症、惊恐障碍及其它
轴3:效能为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减少强迫行为;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和性功能障碍等
轴4:针对神经递质和生理等的描述
此外,《神经科学基础术语》的英文小册子和一款与之相关的app试用版也于大会发布,它们将共同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决策。
美国精神药理学会代表匹兹堡大学 David Kupfer教授指出:“在达成一致之前,我们仍需要长时间的协商民意与反馈。接下来我们将与各大杂志编辑联系,希望其买入这个新系统。此外,我们将在2015年5月举行的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提出更多信息。”
“之后,我们也会与美国医学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及世界卫生组织接洽,未来的3到5年,需要规划教科书的改变。我们希望新的命名系统将为精神病与神经科学领域讨论药物带来实质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