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已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皮质纹状体异常。尽管纹状体是目前所有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治疗靶点,但其功能连接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为此,Sarpal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其纹状体功能连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11月份的《JAMA Psychiatry》杂志。
该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某临床研究中心的24例首发精神疾病患者和与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利手均相匹配的24名健康对照者,研究采用随机双盲方式给药。
患者服用利培酮或阿立哌唑治疗后,研究人员分别在基线和第12周时对其进行脑部扫描,并在基线和随访期间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其症状进行了评估。健康受试者同样在12周的时间间隔内被扫描两次。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对参与者的纹状体区域功能连接进行检查,并将纹状体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与精神病性症状评分的下降进行了比较。在该研究中,患者在被扫描前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1天,其中11例患者采用阿立哌唑治疗,13例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
随着患者精神疾病的发展,研究人员观察到纹状体区域和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边缘区(如海马和前脑岛)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多。然而研究人员同样发现,精神症状的减少与纹状体区域和顶叶内脑结构的连接是负相关的。
该研究结果表明,皮质纹状体功能联结障碍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种状态相关现象。纹状体与前额叶和边缘区域的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抗精神病药治疗改善精神症状的一项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