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内化外化问题的关系研究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其特征表现为高社会称许性、社会互动性、自利性、利他性和互惠性。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关联方面的研究。当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预测2-11岁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身体攻击,焦虑和抑郁)以及亲社会行为问题的共同发展。

这项研究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系的Amélie Nantel-Vivier博士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存在个体差异。儿童、母亲和家庭特征是高社会性和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个体差异预测因素。该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杂志上。

数据取自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纵向调查(NLSCY)。在初次评估中,对筛选出的10700名0-9岁儿童进行两年一次的亲社会行为、身体攻击 、焦虑和母亲抑郁评级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亲社会行为和身体攻击呈现负相关,但是它与内化问题的关联更为复杂。但是, 随着内化问题的 。男孩则减少了加入高亲社会发展轨迹的可能性。母亲抑郁增加了中等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但是也增加了高亲社会性/低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低家庭收入预测了高亲社会性,高身体攻击和高抑郁性的共同发展。

从该研究来看,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存在个体差异。尽管高亲社会性往往存在低水平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高亲社会性和内化/外化问题也可以出现在亚组儿童中。儿童、母亲和家庭特征是高社会性和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个体差异预测因素。这些联系的潜在机制还需未来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