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药物滥用患者干预方法的比较性研究

医疗机构如急诊(ED)等常常会遇到需要处理有问题的物质滥用的情况。近年来,在建立,实施和评估物质滥用干预方法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但是目前,急诊除了急性期内科镇静治疗尚没有一般性的干预措施。

为此,来自美国的Michael P.Bogenschutz等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比较通过电话资讯干预(BI-B)与进行筛选、评估、转诊治疗等简短的干预(SAR)及仅仅旨在使用药物的ED患者中进行最小化筛选(MOS)这三种方法对急诊药物滥用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简短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与其他方法相比,并没有显著改善药物滥用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如何更好地治疗这部分患者。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JAMA Intern Med杂志中。

研究纳入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年间美国6家教学医院1285例成人ED患者,这些患者10项药物滥用筛选试验得分≥3分(表示存在中度到重度的药物滥用的问题),并且目前正在使用药物。将这些患者随机分配至MOS组(n = 431)和SAR组(n = 427),或BI-B组(n = 427)。在3、6和12个月时进行盲法的随访评估。

在进行筛选后,MSO组的受试者仅收到了一个信息手册。SAR组患者接受了评估,并且如果存在成瘾,则接受转诊进行成瘾治疗,BI-B组受试者者接受了评估以及SAR组患者的处理,外加一次基于动机访谈原则且在手册指导下的咨询,直至在患者急诊就诊当月完成2次这样的电话咨询。

随访的预后结果评估包括患者报告的使用主要问题药物的天数,使用任何药物的天数,重度饮酒的天数,以及基于头发分析的药物使用情况。最主要终点为3个月随访期之前30天内患者报告的使用主要问题药物的天数。

3、6和12个月后患者的随访率分别为89%、89%和81%。在主要终点方面,药物使用天数的差异分别如下:MSO vs BI-B为0.72,P = .57; SAR vs BI-B为 0.70,P = .57; SAR vs MSO为−0.02;P = .98.在第3,6,12个月时各组患者在患者报告的使用主要问题药物的天数,使用任何药物的天数,重度饮酒的天数等方面均没有差异。

在3个月随访时,SAR组受试者头发样本药物滥用阳性率高于MSO组受试者或者BI-B组受试者。在其他时间点时各组受试者头发分析的差异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结论认为,在这组进行急诊治疗的药物滥用的患者中,一种相对强的简短的干预措施并没有显著改善药物滥用患者的预后。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在急诊如何更有效地处理药物滥用的患者。